01
最近这段时间,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罪与罚》,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
看《罪与罚》看得很焦灼,感觉很乱。琢磨了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作家,我认为,他的作品,没有被翻译好。或者说,我没有买到最好的译本。
于是,我到网上书店,重新找到另外的译本,买回来再看。
我吸取了这个教训,读世界名著,一定要找到好的译本。比如说,那些定价高,评论多评价高的译本。实在不行,就多买几个译本进行判断。
02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解读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还有革命家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人和其文章,都有过很多的阐述,但是都不尽相同,甚至是相反的。
在欧洲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这个评价很高。
十九世纪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同时代伟大的作家还有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果戈里。
而欧洲文学史上的,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家还包括德国的歌德和席勒,英国的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简·奥斯丁、狄更斯和勃朗特三姐妹,法国的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佐拉和莫泊桑。群星璀璨,十九世纪,也是欧洲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人极其推崇,也有人认为他的文学地位过于夸大。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引用了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的纪德的话,来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木心还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极力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被很多人误解。
陀氏的小说一传到欧洲,大家惊呆了。相比之下,欧洲作家就显得是无情无义的花花公子。说来奇怪,中国人不理解陀氏,俄国人半理解不理解,苏联时期他被排入黑名单,高尔基出头批判他。所以欧洲之伟大,之可爱,在于懂得陀氏。俄罗斯出了陀氏,欧洲人为之惊叹,是十九世纪的美谈。
而美国俄裔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他保持不同的态度,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平庸的作家。他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这样评价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是可谓相当平庸--他的作品虽不时闪现精彩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陈词滥调的荒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晚年的笔记中,这样概括自己毕生的创作“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度。”
03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玛丽亚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
父亲早年是个军医,性格古怪,好猜疑,1828年获世袭贵族称号,后来在图拉省购置了两个小村庄。母亲出身莫斯科有教养的商人家庭,温和善良,是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
在家庭中,年幼的陀思耶夫斯基接受了《福音书》、卡拉姆津的《俄国国家史》和普希金诗歌的文化熏陶。
1838年至1843年,思妥耶夫斯基就读于彼得堡中央工程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军官的学校。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喜欢军事课程,而沉醉于普希金、果戈理、席勒、雨果和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既崇敬乔治·桑笔下人物的高尚情操,又为鑫夫曼充满幻想的艺术所吸引。
1839年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说:“人是个秘密,必须识破它,”即使为此要花费整一生,也不是浪费时间,“因为我愿意成为一个人”。他一生的创作所追求的正是这个目标。
1839年,他父亲被自己田庄上的农奴殴打致死。
1843年工程学校毕业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工程部队绘图处供职,1844年10月获准退役。是年,他翻译出版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1846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问世,诗人涅克拉索夫惊呼:新的果戈理出现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创作伊始就把艺术描的中心置于人的灵魂世界。
1847年至1849年,他连续创作了《女房东》、《白夜》、《脆弱的心》以及没有完成的《涅陀契卡·涅兹凡诺娃》等作品。
04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他因朗读别林斯基有名的反农奴制度的信《致果戈理》,以及其他的“罪名”,被剥夺了贵族身份,并处死刑。
在临刑前改判为流放苦役并期满后当兵。长达九年的苦役和兵营生活,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方面,亲历底层生活极大丰富了他对生活的识,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更趋深刻,形成了独特的哲理性探索但长期亲历流放和苦役,无可否认也加重了他对人生苦难和社会阴暗的感觉。
与底层生活的紧密接触,使他更关注人民的思绪,特别是根植在民间的宗教意识,一种寻求权力层和平民之间和解的倾向在他身上开始显现。
加上生理上癫痫病发作日趋频繁,沙皇鹰犬无时不在的监视跟踪,更增添了他精神上的抑郁,以致他的创作也隐含了某些病态、痉挛的风格。这也是后来许多评论家所说陀氏思想消极面的由头。
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之后,他在五十年代末返回彼得堡,开始了他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1859至1862年)他发表了《舅舅的梦》、《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波夫先生和艺术问题》、《两个理论家阵营》、《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等作品。
186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走出国门,接触西欧社会。他走访了巴黎、伦敦和日内瓦。
回国之后,他写了散记体小说《冬天记的夏天印象》,第一次触及“西欧道路和俄国方式”的主题,影响了他后期的创作。
1866年长篇小说《罪与罚》出版,这部小说给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作品表面的谋杀情节遮掩着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探索。
小说涉及的十分广泛的论题早已冲破故事框架,所以读者掩卷后存留在脑际的往往是各种论题。
例如涉及“超人与庸人”的超人哲学、有关“强者与弱者”的权力真理,更有人在言语行为里不自觉的“潜意识”泄漏,以及再一次回响起的“苦难救赎”等等。
由于每个论题都有相当的雄辩性,小说作为一个体裁竟第一次彰显出某种互不相让的思想争论的品格。
这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巴赫金称作为小的“复调结构”,影响着此后一百多年长篇小说结构上的发展,而且到现在还被认真地讨论和研究着。
1866年至187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白痴》、《鬼》、《赌徒》、《少年》《温顺的女性》和《一个荒唐人的梦》等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至1880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创作的总结性作品。在计划中它是分为两部的浩瀚巨著,但只完成了第一部,作家就与世长辞了。
这部小说描绘出“好色、贪婪和畸形”的“卡拉马佐夫性格”,揭示了处在崩溃过程中的俄国贵族家庭“父与子”的主题。
05
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度”的创作探索,对二十世纪的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到现在仍然引起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磨难不断,除了政治上的迫害,经济窘迫也是他和俄国其他大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往往预支计划中作品的稿费,以解燃眉之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他的写作风格,而被有些评论家所诟病。
但他的写作风格正是冲动型的,不加掩饰的内心激动,急于表达的思想观念,形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别具一格的文风。
他不可能像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那样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文稿。
感情的激流一路泻,有时甚至显得痉挛纠葛的文风,构成了陀氏小说的别样格调。
很难说他写的是美文,但有着不作掩饰的内心披露,深入骨髓的无情解剖,作家自己常常会忘情于展示严酷的真实,以致于只求将它们如实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不作表面的抑扬,却把判断留给读者自己。
可以说,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太难了。就像佛洛伊德所研究的潜意识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里所描绘的,是指他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
参考资料:
《欧洲文学史》
《现代欧洲史》
《文学回忆录》
《俄罗斯文学讲稿》
《卡拉马佐夫兄弟》
《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