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八千里
生于半农半牧区普通少数民族家里,懵懵懂懂开始记忆时候一家子住在五间土木结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起的房子,房子前面是父母种起的小树林,北面是我们养家糊口宝地——羊圈,占地不到1000亩草原上上两辈人日起而作,日落而息,风风雨雨度过了60年时光,在这个时光和土地上留下了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童年时期。
回想苏木小学五年时光,岁月痕迹无情地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在我原始世界里慢慢开起生命之花,缓缓步入生命之旅。童年的笑声、哭声、叹气声……时时萦绕于耳畔。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很憧憬那时的童真,很怀念那时的欢乐玩耍,在这样回味无穷的世界里有种说不出的心酸和念想。时间像杀猪刀一样砍向未来路,我们已到不惑之年门前仰望余生。
那时候苏木政府所在地应该是人间烟火最为旺盛的时候,苏木主要街道是用砖铺的,其他小街道都是泥路,下雨天人们笑声的最多,因为泥路变为泥泞,摔倒的,快要摔倒边缘站起来的,等等.....;那时候老人们爱串门子、唠嗑、打牌;中青年人喝酒,跳舞和那些男男女女之间的事情;我们小孩特别喜欢看正在恋爱年轻人一举一动,晚上爬窗户、爬树看他们的亲密时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已过几年时间,我们这里改革春风刮异常平静,有时一动不动那是蛤蟆一样,这也给我们少年时代带来了天真无邪的欢乐时光。
苏木小学里上学孩子大部分是跑校,就是吃住在校外,因此也围着学生聚集很多人,给学生洗衣做饭的爷爷奶奶们是我们后勤保障基地的有力参与者。学校西北方向一排排土木结构房子是我们吸取精神粮食的后方根据地。那里住了五年,开心了五年,玩嗨了五年,那个五年的回忆可以写成一本小说,那五年在奶奶的大爱下脸上洋溢着欢乐,刻画着美好玩耍画卷。从萌动少年开始拥抱世界,走向不可预知的大千世界。
那时也跟现在一样每家的生活状况层次不齐,富裕人家吃的是大米或者二米饭,拮据人家吃的是黄米,我们这种小孩很是羡慕吃大米饭的人家,可是有时候也能吃上人家送的大米,人情世故很是淳朴。好像三年级开始上晚自习,有时候天气原因或者其他因素不上自习,那就变成我们的欢乐天堂,各种游戏轮番登场,吃了六味地黄丸一样从来不休息玩嗨玩疯,这时候爷爷奶奶们的出现我们的玩耍停止,各回各家进入各自睡梦。
我们班数学老师严厉那是出了名的,惩治方式五花八门,把我们闹得心惊胆战,就怕算错题,答错话。错了就等着他用稀奇古怪的江湖武功在我们身上轮番表演一遍,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抓着我们小嫩手用教棍来个五六下或者八九下,把我们疼的直叫唤,有的男生一声不吭,那样环境还是没学会数学,现在想起来往事像“沧海一声笑”一样保存在那个年代的笑傲江湖里。
那时一二年级退班到小一年级学习是常见现象,那时条件限制,班主任老师权威,不知什么原因,学习不好来个退班。我们一年级有五十多个学生,三年级是剩下三十几位学生直至毕业。班主任老师的敦敦教诲像留声机一样刻在心里,听在耳里,留在脑海里。我们班主任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领我们走过艰辛而欢乐的五年时光,五年里哭过、骂过、打过、高兴过、无奈过,怎么过都变为历史风尘里属于我们那些人的美好回忆。
那时体育老师不知换了几个现在基本忘记了,我们学校操场是用泥土平整起来的,过“六一”儿童节时跑到都是用白石灰画好的,过完节日也就磨的无影无踪。体育课基本是自由活动时间,有时候体育课上能回到家吃个饼子回来老师也察觉不到。最有意思的是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个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城市买回来一个足球,上体育课为了踢上一脚足球,奔命的跑来跑去一节课上也就踢上几脚。
这个足球有时候还被我们班孩子王坐在上面谁也玩不好,干等着急,因为体育老师回办公室了,不在监视范围内。大家一起围着他,说好话,递小吃,想尽办法把球拿来踢上几脚。最后那个足球也撑不住我们的轮番轰炸,一脚踢出一命呜呼完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原本欢快的读书声,嘻戏打闹的声,在一句话“毕业了”中结束。毕业后很多年才回想时间都去哪儿了,匆匆五年一笑而过有什么意思呢?我告诉自己,我在苏木小学哭过、笑过、闹过、爱过、恨过。小伙伴们五年的同甘共苦,由陌生到相识,再由相知到后来的依依不舍。我们彼此熟悉却要分离,我知道我们是各自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我还是留恋一下我们的五年学涯生活。
永远怀念我的小学时光,怀念可爱的同学们,怀念学校小卖部的油面包、北京牌方便面,怀念在下课回家时看骡子车车胤是不是爸妈来看我来了,怀念感冒时奶奶去学校请假回来带回一瓶罐头,怀念夏天到水池子旁边玩掉进里面全身湿湿回家怕奶奶打时的情景,怀念秋天在校园里给学校腌菜的时光,怀念冬天在校园里堆雪人的时刻,怀念过“六一”时穿新胶鞋的日子……这些都是我现有的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思想的变迁需要个人经历和成长,尤其需要书本知识的浇灌和前人用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沉甸甸教诲是密不可分。走马观花一样如今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空间和独立思考时间需要跟别人、跟自己一对一协调才能占有。有钱没钱在“忙碌”周围行尸走肉般旋转,有位没位在“生活”大饼子周围翻来覆去,老少一起“共建美丽家园”而四处奔波,全社会为“远景目标”默默发力。
加油陌生人,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