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作品。中国美学起源于《易经》,其对于中国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云六字“刚健,笃实,辉光”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总结至精。
“贲”和“离”都是《易经》里的卦名,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之深,皆需步步探索。
“贲”卦其本身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但“白贲”则又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的美。随着社会艺术境界追求不断提高,亦使观赏者对于“美”的定义变化,从雕刻装饰色彩的直观色觉之美到极饰反素的无色思想境界。宗先生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因此最高的艺术境界则为自然、朴素的“白贲”之美,是从欣赏美到超脱美的转变,是一种扬弃的境界。
“离”卦则不同于“贲”卦水墨山水之境,而是与古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息息相关。关于“离”卦宗先生将其分为四点进行详解。其一,“离者丽也”,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这种相遭相脱离的装饰之美便是《离卦》之美。其二,“离也者,明也。”采用象形联觉法,古字“明”,半月半窗,而《离卦》本身雕空透明亦与窗有关,有隔有通,则为古代建筑艺术美学思想,说明美学思想乃是虚实相生,充分印证了上节所谈美的“虚”与“实”。其三,“丽者并也”,丽加人旁为“俪”,为并偶之意。意为成对,对偶,对比,对称等对立因素引起美感。其四,与一、二相联系,以网状为装饰,通透如网孔则为美。
《易经》中的许多卦都启发着美学,深刻影响着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偶尔浅读也颇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