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日记第166天
《细雨中的呼喊》读后感
用两天的时间听完了余华的作品《细雨中的呼喊》被揪心的故事情节所感染,觉得故事中的人物既可怜又可恨,在听书的过程中内心也相当复杂,既有理解、同情,又有无可抑制的憎恶。有的人实在是过于可耻,无法原谅,比如孙广林的生父,实在是太卑鄙无耻,太丑陋了。甚至可以说是丧尽天良,不仅无所顾忌地与寡妇厮混,并且把家里的东西经常偷偷地送到寡妇家,而且对儿媳妇动手动脚,对老父亲也是忤逆,盼着老父早死,真正是人渣。尽管有些方面是由于生活所迫,但更多的是暴露了他人性的丑陋。
其实人性大多是善良的,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不安好心的人所迫害、以及自己的愚昧无知造成了人格的扭曲,把一个活生生的好端端人变成了麻木失去了廉耻心,最终破罐子破摔,比如文中的冯玉清,曾经是那么纯洁美好,最终在生活的重负下由珍珠变成了死鱼眼。
孙广林的养父母相对于他的亲生父母有人情味多了,让幼年的孙广林感受到了些许亲情的温暖。可不幸的是养父跟同事的妻子有染,私情暴露,他为了报复揭发他的那个女人,不料炸死了那女人的两个孩子,最终选择自杀。这个男人很值得同情,由于妻子常年患病,他不仅要负担所有的家务,成年累月的照顾妻子,还有繁重的工作,身心疲惫。他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也需要感情的慰藉。我觉得他的出轨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已有两年的婚外情,但他也怕伤害到妻子,始终是你瞒的严严实实,而且对孙光林也是尽量的给到他所能给到的父爱,这是所有大人里面最正面的一个角色。
孙光明的生母是一个唯唯诺诺,任劳任怨,没有原则性的女人,丈夫跟人私混,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搬,甚至对儿媳动手动脚,她只能忍气吞声,一味迁就。生父以及哥哥弟弟对孙光林是排斥、仇视的态度,母亲也是随波逐流,对孙广林漠不关心。导致他行为孤僻、乖张,就像一个局外的人冷漠的注视着家里的一切不幸,将自己置身度外。他在全村人的眼里也像是一个小怪物。其实他心里是多么的渴望亲情,犹如久旱的禾苗渴望春雨的滋润,那种饥渴有谁能够理解,又有谁能给予,就连他的母亲也给予不了,何况其他人呢。书名《细雨中的呼喊》首先呼喊的就是亲情,其次是友情。
他在养父母家的那五年,也得到了友情。虽然这期间也有欺瞒、背叛,但也不乏真正的情谊,最终他回到南门时也是由他的小伙伴国庆资助的路费。他与小孩儿鲁鲁的友情,也源于他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时的影子。
国庆的身世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他有八位亲人每月给他寄钱,经济还算宽裕,但是他渴望父爱,渴望感受亲情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也是一个极其可怜的孩子,很是让人心疼。
孙光林在南门的好友苏宇,由于青春期的骚动,犯了一点错。就被扣上了流氓的罪名,而且送去劳改,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连亲生父母都对他不屑一顾、冷漠至极,最终发生脑溢血意外死在床上都没人知道。父母如果对他有一丝亲情,给予一点点关爱,也不至于错过最佳的救治机会。他在弥留之际对生的强烈渴望让人心痛不已。他多么希望父母能看他一眼,仅仅是一眼,或者问他一声就能发现他正在垂死边缘挣扎,他当时虽然有意识,但是发不出一点声响,这种绝望是何等残酷呀。尽管已过了饭点儿,父母双双吃晚饭摔门而去,都没看他一眼。弟弟也是如此,如果家里人不管谁给他一丝关爱,哪怕叫一声让他起来吃饭,就会发现死亡前的征兆,及时救治,也许能够挽救生命,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最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
另外,当时的社会怎么就对孩子们没有一点儿包容之心呢?尤其男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产生一些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探索,内心的骚动不安,渴望接触异性的身体,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每一个成年人也是有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怎么就不能理解呢?不能给予孩子一些包容呢?苏宇仅仅是对迎面过来的女人抱了一下,就被扣上了臭流氓的恶名,并且劳改两年,这样的惩罚为免也太重了吧。不知当时的社会用这种方式扼杀了多少年轻的生命,让多少懵懂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永远抬不起头来。
总之这本书里形形色色的角色。除了个别让人憎恨之外,其余的都让人充满了同情。揪心感觉一直伴随着读完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