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对范仲淹的评价很高。范仲淹半世间传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知识分子。他的《岳阳楼记》短短368字的短文,却浓缩了他给我们的政治财富和文化思考。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颗千年古槐,纪岁月的沧桑,欲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岳阳楼记》穿云破雾,历久弥新,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的是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其中有无尽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到现在他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章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

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在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心灵大受打击,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性,自立门户。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昼夜苦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他去安徽广德亳县做官时,立即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范性,这时他发愤复姓只用了五年姓。他两袖清风,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他非常敬重,曾为狄仁杰写了一碑文来歌颂他。他的文字掷地有声,而他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

二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

范仲淹的独立精神是按自己的信仰办事,是知识分子的那种理性的勇敢,是像铁轨延伸一样的坚定精神。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

三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私。

“不以己悲”就是抛弃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范仲淹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

任何革命的、进步的团体和事业,都是以肝胆相照的人格精神为基础凝聚力量,团结队伍的。不要奸滑,只要忠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