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不只是“跳一跳”小游戏,还有罗胖的跨年演讲。想必有不少朋友都听了,也从罗胖口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概念:人生算法。讲的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屡试不爽的一套行为模式。
就像《虎啸龙吟》中的司马懿,无论是对曹操、曹丕、诸葛亮还是曹爽,“忍”字当头的行为模式贯穿始终。“忍耐不发等待时机”的做派就是司马懿的核心算法,他凭借着这种做事方式安然地度过一生。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引用了喻颖老师的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就拿罗胖的产品得到来说,抽丝剥茧后,对知识的转述和再加工是得到运营的核心,罗胖很少自己原创观点,“搬运知识”加“找许多人重复这个行为”才导致了得到APP今日的辉煌。
在朋友圈和简友圈,2018定计划的文章比比皆是,有人在我的公众号上留言,问我2018有什么打算?我只简单地回复了十二个字:“人际和谐、考研顺利、财务自由”。
现在的我已经不喜欢制定一些密密麻麻精确到小时的计划表,许多之前培养的行为模式已经内化,定一个大方向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变。
结合读的书籍和自己的一些经历,我对个人精进这条道路又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凝聚成3个要点跟大家分享。
一、偏执无好坏,问题在组合
“那些在行业出类拔萃的人,往往都有些偏执”。
这句话我很认同,科比是篮球巨星,“洛杉矶凌晨4点钟的太阳”这个梗相必很多人都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是,在训练时一旦有人单挑赢了科比,科比便会对这个人死缠烂打,逼着对方继续跟他过招,直到科比能够打赢对方为止。如果对方一直拒绝,科比会用垃圾话、各种下流的手段激起对方的怒火。
偏执的人对一件事情的关注点永远在问题上,他们不会过多考虑身边人感受,在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最为重要:赢。
不可否认,成功是需要狠劲的,但事实上,许多我们生活中偏执的人活得却比较糟糕。那这个问题就很有趣了。
我尝试用系统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偏执这个要素跟贵人引路相结合,那一个人的成长速度可谓是光速,直接走最便捷的路,少去很多因犯错而耽误的时间。
相反,如果偏执跟自己摸索相结合,那这样的偏执会让一个人在反思错误上花费的时间过多,甚至错过只有一次的机会。
对很多人来说,高考是我们改变命运的一次重要机会。许多人都是在错过后,看着上了好大学的同学登上更高的平台,一步步跟自己拉开差距后才幡然醒悟。
他们会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学习,此时如果下一代认同了他们的想法,并偏执地不管不顾去做,一次不行考两次,两次不行考三次,直到达到自己基本满意的结果为止,那么他之后的人生将相对轻松许多。
如果不够坚定,学一阵子玩一阵子,最后干脆放弃机会,抱着“天无绝人之路,自己去闯出未来”的观念步入社会,则在犯错上消耗的成本会过大,等明白一些道理后也都晚了。
许多事情上容不得犯错,机会稍纵即逝,有时候我们会限于自己的年龄、格局看不到重点,刚愎自用的人的人生可能会惊涛骇浪,但一定不能善始善终。
做事时偏执到底做事做绝的人,是能人;涉及重大决策时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人,是莽夫;懂得这二者区别的人,是智者。
二、人穷就要多读书
我是众多浩浩荡荡从地方小镇进京读书的小白之一,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更高强度的同辈压力,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我的人生规划出现了空白。
我犯过很多次错误,认为大学成绩不重要,但什么重要我也说不清楚;认为大学就要跟随内心,不知道提前规划人生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一事无成难以向前,却不去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刚上大学时,在思想上我陷入了一个一穷二白时期,混吃等死,看不清未来,做不好现在。
可能这样说你会感觉我在做作,但说实在的,17年读的那近百本书让我不断反省自己,重拾向上的信心,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渴望竞争,渴望胜利,渴望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你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如果见过世面,他们的语重心长和忠告对你很有用,你不用走弯路。是的,你不用走弯路。
请比较:“一个想创业的青年,他的父母是企业家或社会精英,告诉他管理企业的技能和理解社会的方法;
另一个想创业的青年,他的父母一直是种地的农民,告诉他,孩子,你要正直。是的,正直很重要。但记住,企业家父母也告诉孩子要正直。他们还告诉了孩子其他的东西。”
第二个青年是多数人的代表,既然我们的家庭无法提供通往目标的具体路径,那么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向社会学习。
我们只能拼命去学,拼命地读优秀的商界精英、学界精英写的书,看他们做的演讲。掌握他们已经掌握的方法知识,借助这些知识,让自己在有家族积累的同龄人中缩小差距。
三、实现自我跃迁需要转用新方式
套用商业上很老旧的理论,一个人对自己的发展要有愿景、价值和商业模式。其中商业模式就是开头提出的“人生算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
愿景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如通过写作赚钱;而是一种深刻的具备变革力的东西,如马云对淘宝的愿景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什么是价值呢?就是别人少了你,生活变得不同的地方就是你的价值所在,是好是坏那不一定。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你拼命读书写作学知识,为什么生活还是老样子?》,当时思而不得的问题现在得到了答案:
成长、努力、积累,并不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读书写文章而已,而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优化组合。一种努力方式用到一定程度,就能难对自己的提升提供更大帮助,这时,打破先有格局、转用新的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只靠自己,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但没有家庭、组织、社会和时代的帮助,一个人很难超出其他人多少。
之前觉得政治书上“只有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话很理论,现在再琢磨琢磨,还真是这个道理。
读写生活还要坚持,2018培养自己的社交习惯和了解大政方针上也要有所关注。
总结与反思
这段在采用沉浸式阅读的方法泡在《六度人脉》三部曲中,其中提出的混圈子建立社会弱关系的方法套路让我很有所获,《积极心理学》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这5本书推荐给大家,我自己看的是电子版,如果有想要书的电子版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加我的微信,做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先从免费共享电子书资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