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 好人生”这是我们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翻阅简书,蓦然发现今天是自己“一天一篇,坚持原创”口号提出总第100天,刚开始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细细品味竟然有一种类似于“自豪且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要是谈“写作”,就得先从我接触“名师工作室”这个词开始。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就总觉得这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因为在我的心底里总有这么一个观念根深蒂固——当今社会缺少真正的名师缺少真正做教育的人。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就是总为此遗憾。名师——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称作名师的吧?管理者爱教师爱(学生)孩子,必须开化大家的思想,管理自己引领他人,点燃团队的干事创业激情。教师爱学生家长爱孩子,必须心有“尊重孩子,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柔情,不断地用策略鼓励孩子唤醒学生。
再说说教书习惯。大家看看这个“教”字——一般是“孝”,另一半是“文”。我最早的解释是对人先得有恭敬侍亲(父母)之态度,然后才是“文以化之”。现在,则应该是以德治校,德育育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理念科学解决疑问。而在最近一段时间中通过学习家庭教育专项的理论,便又对知行合一有了比较心有戚戚的感觉。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学以致用,才是做的习惯。
最后说说我的习惯。刚到新单位之初,虽然也是教学近20年,但是管理经验为“0”。每天也是过的一天,每日也是同等一日,但是自己心中分明是那种刻骨铭心的“敬与畏融合感”——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是小心谨慎,安排什么行动措施也往往是战战兢兢。上课原本是我最自信的事情,在中学的课堂里我曾经是洋洋洒洒,底气十足。可是试过好几次,看着这么多的“小不点儿”就像鸭棚里的小鸭,叫着闹着就是不听你的,还不如从教室角落里的小囡囡“春眠不觉晓......”瞬时童声齐诵......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当时的窘。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上课!”无论如何找回当年的自信,在课堂上我才是真正的老师。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自己觉得“还行”——已经上课习惯了。
两年的时间,我终于有了新的两年工作经验。我和所有的班子成员团结在一起,积极落实近景规划:“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专业为本,教学核心”32字办学方针。“课程与活动”是我们“好习惯 好人生”核心理念的出发点。积极落实6年远景规划:“贯彻好习惯、好人生为核心理念,落实兴学润智、养习立人为校训,坚持文化引领,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教师职业幸福、关注学校内涵发展,服务并凝聚全体教职员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管理有效、师资精良、质量上乘、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型学校。”记得当时还有一句口号:老师做个好老师,学生做个好学生。近景远景都是习惯号召!
然后,再说说写作与习惯。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两句大意是: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英国哲学家培根则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当时我坚定地向陈霞名师工作室30多个成员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地推出专业发展的秘诀——读书、写作、深层教研。在此之后,我就又发现,虽然大家都知道道理可能是正确的都知道读书学习,思考写作是自己成长的大好事。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当然,下班回到家一定会不停地告诫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写好作文啊!”——知行不一啊。所以我的决定是“从我做起,从带头读书写作做起,从现在做起!”100天坚持下来,真的习惯了。
再然后,说说孩子(学生)习惯的培养。请注意,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虽然有的时候离不开训练)。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和家长同志们看看我下面堆砌的文字:
(一)原生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之初:0到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岁3个月是建立是非观的关键期;2到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孩子学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和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到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整个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到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二)家校小学阶段合作:6到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能感知、记忆、注意,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8到9岁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9到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10到11岁,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期;11到12岁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13到14岁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我的问题是:学过这些理论知识,您用过吗?结合自己孩子(学生)的实际吗?家校合作研讨过吗?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几年坚持过?养成习惯了吗?
最后,我把我们干部考核的标准引进给大家——“德、能、勤、绩”。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我们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自己主动爱做就是“德”,方法运用善做则是“能”,主动多做则为“勤”,竭力做好就是“绩”。
暮思已久,100天的勤奋与努力,啰里啰嗦突破九万余字,权以此文当纪念。可能有些大言不惭了,也仅拉上大家旁观,请一起做个见证,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做有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