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蒙邀请,就说两句。
我这首原创古体诗属于七律吗?怎么评价?
这是一种碰运气的创作形式吗?是不是七律是有其标准的,虽然隋唐诗人在写律诗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今天还能这样。因为格律诗的标准已经固化了一千年,就算我们说时代是变化的,也仅限于口音的变化,只要汉字不脱离四声发音,就不要去改变格律诗的标准。
有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你说他过时了,他确实也过时了。但是你总不能抹去他在文学史、诗歌史上的存在。他就是一个标准摆在那里,你如果想写格律诗,就必须要了解规则,并适应它,而不是随心所写,碰中了就是,没碰中就不是。规则之下,我们可以自由玩耍,但是想进入规则之上,就必须要学会规则才行。
一首七言八句的作品是不是七律,关键就看它是否符合律诗的各种标准。近体格律诗的标准在律诗上面是齐全的,也就是说是标准的,每一个规定都不能打折扣。像绝句的话还可以不对仗,相对要宽松一点。
律诗的标准,第一是押韵
相如抚琴清溪岸, 画圣观鹤龙角山。
山环水绕灵杰地, 周公濂溪说爱莲。
双龙飞架通天堑, 田园江城车马喧。
嘉陵第一桑梓地, 蓬安古城焕新颜。
不过这首作品,虽然从平水韵来看,“山、颜”属于“十五删”部,“莲”属于“一先”部,而“喧”又属于“十三元”部,这肯定是不押韵的,但是如果从今天普通话适用的新韵来看,这几个字又全属于“八寒”部,这就是汉字发音的变化。
所以从新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是押韵的。在这一点上,倒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格律诗的规则是押韵,并不限定必须押平水韵。因为时代一久远,没有口音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像今天这样订立一个普通话标准并世代学习流传下去。
律诗的标准,第二是平仄
不过既然韵脚是按新韵押的,那么诗内的平仄也只能按普通话处理,而格律规则平仄关系是固定的。
“相如抚琴清溪岸”,二四六字“如”、“琴”、“溪”全部都是平声字,完全失替,也就是说第一句就不是律句。作为首句出律的诗,也没有必要续推其平仄关系。
这就不是一首律诗。
律诗的标准,第三是对仗
律诗的原始要求是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后来逐渐放宽,但是颈联对仗是底线。我们看这首诗的颈联“双龙飞架通天堑, 田园江城车马喧。 ”完全不对仗。
再次确定,这不是律诗。
从格式来讲,这就是一首写景的古体诗,只是字数,句子刚好是七八五十六个字,充其量算是一首七古。然而内容、用词都是崭新的,并没有古意。所谓之老瓶装新酒,既不是古风,又不是新诗自由体诗。
所以这就是自娱自乐自嗨的作品。
不过这样也挺好,诗者,言志表情。只要在写完诗之后,抒发了作者的胸臆,并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情感共联的感受,这首诗就是成功的。
不要在乎是不是律诗。
也不要按照格律去修改这首诗,问题太多,改出来就不是原诗了,形式喧宾夺主,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