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学第三十二天,逢国庆放假第二天。
几日前妈妈打电话来问:“国庆放假回来不?”“不知道呢,有时间就回去。”“村头那个阿姨家进新房,叫你回来喝酒哦。”“好哦,我找时间回来哈。”妈妈想我们回去了,平时小李要读书没时间,只能等放假回去转转,今天正好蹭堂姐车去,明晚再跟车回城。说起来很好笑,驾照拿了一年多,居然不会开,去年有次上路被她爸骂的要死,从那以后彻底失去开车的信心,彻底散失这门技能,至少目前是这样。教练若是晓得,会不会很失望,肯定会在心里头骂笨死了。其实无所谓啦,县城这么小,还是电瓶车方便,除非下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毕竟下雨天总是少数。外出旅行要么高铁要么飞机,只要有她爸在的时候,方向盘永远不会到我手中,否则他的血压会蹭蹭往上飙升,吓个半死。这样也好,坐车总归比开车舒服呢。
到家已是中午,家里大门紧闭,我妈定是去阿姨家帮忙了。农村这点真好,无论红白喜事都是村里人帮忙,后厨有一套相对专业的阿姨大姐们,其余还有专门记账的,有借桌凳碗筷,及负责处理杂事的大叔们等等。好像村子里不管谁家办大事,总是那么些人,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比如正日子那天负责掌勺还是村南边的那位阿姨,我妈和另外一个大妈这么多年,基本上都是负责煮饭。农家喜宴的饭与平时吃的做法不太一样,半夜三四点起床生火,淘米下锅,时不时的搅动至米汤成型,将米捞出入蒸笼,后置于旁边水开的锅中开始蒸饭,这样蒸出来的饭粒粒蓬松饱满,特别好吃。
在家玩了会,妈妈打电话来让我们去吃饭。在农村,去东家家里吃点饭太正常了,尤其是妈妈去帮忙的情况下。不像城里,请柬上几个名字就几个人去吃,桌位都是按名单来。十一点半,阵阵爆竹声响起,那是东家在放信号,意思是开饭了,只要听见爆竹声,村民们便三五成群的赶往东家。我去的比较迟,大家都已经吃吃喝喝好热闹,东家阿姨一个劲儿让我上桌吃,我说不用我吃点饭就可以了。 “要的要的,要上桌吃的,这儿比较空,你坐这里慢慢吃,多吃点。”轻轻按着我的肩膀非让我坐下,同桌的阿姨给我倒饮料,不停的招呼我吃菜,好热闹。
其实我每次回乡,见到村里人我都喜欢对他们微微笑以示招呼,而他们也一样,远远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回来啦,几时回来的?”或者“刚到啊,今天不走了吧?”等等。这儿永远有一股浓浓的在外乡永远体会不到的乡情,永远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父亲以前在的时候总是喜欢把病人往他女儿所在的医院介绍,特别是有的村民来医院看过以病情治愈或者好转,他老人家就会很高兴很高兴,仿佛是他自己给别人医好了一样。所以村里人生病,常常去父亲那里要到我的电话。或者咨询,或者来本院治疗,上班还好,碰上休息在家也会匆匆赶到医院等他们。比如村子里就有好些个孩子是我接生的,最大的都有快二十岁了,他们的爷爷奶奶每次看见我都特别客气,远远的招呼着,农村人质朴无华的本性一览无余。我也时刻记着父亲曾经的叮嘱:“咱家拆老房做新房时,村里哪些哪些人都帮过忙,人情不能忘,以后若是人家有事找你帮忙,你要做到尽心尽力去帮人家。”我知道,他们义务给我家帮忙了三天,父亲要算钱给各位,但没有人收。其实就算父亲没有叮嘱,我也会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别人。
中餐的酒席菜很丰盛,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蒸炒炖煮皆是农家土灶,味道比饭店酒席的饭菜好吃太多,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我在想,若是母亲那一辈人老了干不动了,以后这些活怎么办?我们这一代人对本地的风俗不是特别了解,如何接手?再者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就业了,届时又上哪里去找那么多帮忙的人手呢?我于大厅桌坐了一会儿就下桌了,捧着碗去厨房,阿姨家厨房好大好大,摆了三桌菜,还有一大半空位。她们让我随便坐,我说帮忙的人辛苦,我就不占位置了,我妈家隔壁的大姐一个劲让我坐她那里,说桌上那些菜多夹些吃吃,其实后厨忙碌的人都没开吃,我哪能先伸筷子呢。“你吃,多吃点。没关系的,菜还有好多,这鳜鱼不错,夹了吃啊……”又见烟火气,又见乡亲情。这么多年好像谁家办大事,村里那感觉就跟过新年似的,男女老少皆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谈天说地笑声不绝。
晚餐我带着小李一起去喝喜酒,让她感受感受这喜庆热闹的气氛。后来我问她味道如何?答:味道胜过酒店大厨,热闹又实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