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51%的人每周只有2次(或更少)机会不受打扰地专心工作45分钟。57%的人整天在5个以上的任务之间来回切换,25%的人同时执行的任务超过7个,还有10%的人同时执行10个或以上的任务。
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不光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很遗憾,大多人的勤奋,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不去深度思考,再勤奋也是徒劳。
如何能够做到深度思考呢?唯一的道路是专注。实际上,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愉悦感。
爱因斯坦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
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乔布斯说:“等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确实错综复杂。大多数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数人会继续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终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方案。”
1 作死的行为
随时在线
“随时在线”的念头更多地来自我们自身。很多人不想或不敢离线,哪怕这些加班都是无偿的,而且公司并未真正要求。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随时在线不是个好主意。它偶尔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高效率,但长期来看,随时在线的效率更低,结果也更糟糕。
信息超载
在资讯丰富的世界里,信息的充沛意味着其他东西的匮乏:信息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会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转而成为稀缺物品。信息消耗的是什么资源?答案显而易见:接收者的注意力。
随时在线会导致信息超载,你的大脑无法再及时处理、储存信息,也无法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决策。更糟糕的是,这些信息中30%~90%的内容与你毫不相关,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超载的主观感受。此外,碎片信息通过活跃的反射脑源源不断地涌入,挤占了思考脑的空间。一旦思考脑被抑制,你就很难进行深入、广泛、超前的思考。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随时保持在线,就无法做到定时离线深入思考,于是自然也意识不到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决策疲劳
随时随地抵抗干扰会让你筋疲力尽,那么必须尽量限制那些近在咫尺的干扰,就像试图戒烟的人不应该随时携带香烟,节食者不应该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满巧克力,因为这些诱惑太容易,抵抗它将消耗大量意志力。
随时在线可能为人际关系带来正面效果,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关键要看你是否守住了五条重要界限:
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
现实关系与虚拟关系的界限
身体与头脑的界限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多任务并行
多任务并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同步处理多任务”,这意味着试图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情;第二种是“串行处理多任务”,这意味着把多个任务切割成不同的部分,每次完成一部分。但思考脑不会区分这两种类型,对它来说,这两种方式同样意味着在任务之间不断切换。由于不断切换,实际上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平均而言,人们只能不受干扰地在一个主题上坚持11分钟,而且这11分钟还会切割成若干个3分钟的小任务。受到干扰以后,人们需要花费25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任务中,因为干扰总会接踵而来。在40%的情况下,脑力劳动者甚至完全不会重拾原来的任务。
低水平压力
人类可以耐受短期压力,但难以忍受长期压力,而且我们需要休息和放松。人体不是为了应付长期慢性压力而设计的。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间隔期应该足够长、足够频繁,好让体内的压力激素逐渐消退,让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恢复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定时休息,压力水平越高,我们需要的休息期就越长。
睡眠不足
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情绪;14天较轻度的睡眠不足(一夜睡6小时或更少)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相当于两天两夜完全不睡。很简单: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你需要足够的睡眠,就是这样。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你的大脑会损失许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
2 慢思考,保持专注
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的四点建议:
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仔细分析所有的干扰,大部分干扰与真正的工作无关。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
根据森豪威尔原理,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矩阵:
每一次切换、每一次干扰都将损害你的产出,哪怕这些切换和干扰看似微不足道。
根据二八原则:要提高效率,你得找出那些高价值的活动来。20%的活动产生80%的价值,往前走一步,那就是4%的活动产生64%的价值,再往前一步,就是1%的努力就会带来50%的回报。顺着这条思路追根溯源,你会发现看待工作的全新角度。
(1) 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拒绝所有干扰
(2) 把密切相关的任务划分到同一批次
(3) 把不相关的任务、邮件和琐事丢到一个批次里
(4) 在日程表上标注批量处理时间
(5) 每次批量处理结束后,好好休息一下
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第四,科学应对负面压力。短暂的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又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要恢复压力平衡,最重要的手段是减轻负担、增加资源。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是自己,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顾自己,增加自己的耐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