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这是一位影响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人物。
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在转基因、杂交水稻、海水稻种植等。
为什么袁隆平在中国、全世界,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简单讲,他解决了人类吃的生存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说一个理论。
早期,因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一个描述食物与人口的博弈,叫“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是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在他的《人口原理》中:虽然耕种的土地和食物供应不断在增加,但总是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的粮食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跟随速度望尘莫及。
所以,只能通过饥饿、瘟疫、限制结婚以及战争死亡等手段来消灭人类“下层”的人口,粮食供应才能满足吃饭需求。
这个理论产生于18世纪,其观点是否正确?
以中国为例,远的不说,就参考明朝至现在的人口变化。
明朝的人口不到2亿,到了清朝有4.5亿,当时的辛丑条约之庚子赔款就是按每人1两白银计算的,共4.5亿两白银。
中国人口多“暴涨”,开始与明清。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欧洲入狱时,编出了《马可·波罗游记》,说中国遍地是黄金,引起了欧洲人的垂涎向往。
事实上,来到中国后,欧洲人才发现受骗了。这里没有黄金,反而遍地是饥民,可以参考《万历十五年》和《剑桥中国史》。
所以,“马尔萨斯陷阱”对于中国王朝更替的情况来看,似乎是对的。
他的依据是:人们吃饱了饭就会生孩子;粮食的生产率是固定的,产量又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大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8~1960年,我们提出了钢铁产量赶英超美,粮食亩产过万。
但是,实际上在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领航的湖南省衡阳市杂交水稻产量破纪录,也才达到亩产1530公斤。
祸不单行,接下来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在这个时期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各种报道都不一样,从1千万到4千万都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在挨饿,粮食奇缺。好在当时我们还有香港这个国际通商港口,“偷偷”进口了不少粮食。之所以偷着来,是因为之前乱报产量,怕自己打脸被追责。
后面的十年(1966~1976)就不说了,反正粮食一直是制约我们人口增长最大的因素。
直到在1964年,袁隆平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在70年代获得成功,全国推广。在那个困难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
所以,打破“马尔萨斯陷阱”魔咒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工业时代发展,另外一个是袁隆平的水稻杂交产量。
那么,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比例有多少?我们是不是都在吃这个水稻?
据农财网数据,全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45亿亩(占比22%)。
而在水稻种植里面,常规稻种植面积是2.45亿亩,占55%;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占45%。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杂交稻比常规稻产量高30%,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种植常规稻?
其一,杂交水稻种子比常规稻贵,相差高达7倍。
其二,常规稻比较好吃,现在得益于工业科技的发展,产量已经能满足人口需求。
比如,昂贵的五常稻花香就是常规稻,它有扑鼻的香味。现在,东北稻区这种常规水稻种植面积500万公顷以上。
但是,虽然我们吃饱了,不代表全世界都一样。在非洲、亚洲等不少落后国家,他们的子们还在饥不裹腹。
那么,我们这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就非常有优势和意义,它能给这些正在挨饿的人带来希望。
其实,港珠澳大桥的建立也有不同的意义,虽然它现在是巨亏。
这条长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大桥,耗资1100亿元。按现在的收费,需要100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
但是,它的跨海技术数据已经使中国名列前茅,地球上有那么多岛屿,跨海大桥未来的需求市场非常大,中国光收咨询费都不得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谨以此文致敬中华拓荒人———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