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息路网
07年我去浦东提车的时候,有一个我姑父的朋友叫做戚师傅、又叫阿戚头的老司机,一直陪着我。我原以为他是来帮我把车子开回去的,结果他坚持要我自己开,他坐副驾驶指导,我这个本本族就在大晚上、战战兢兢地在熄火和走在两条线中间的努力中、一路从浦东开回了嘉定。这一夜虽然受惊不少,但我很感激这次的逼上梁山,让我车技精进不少,他对于自己教导方法的足够自信,让他敢于放手让我这样的新手直面复杂的车况,他教我的跟车技巧、平稳驾驶技巧、开车礼仪我都铭记在心。
这个戚师傅很有趣,是个相当聪明、健谈、老成、且聪明比较外露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认路的能力,同行的一位女士临时提出要在某个偏僻路段下车,他立马能够准确地说出这条路在哪里附近有那些路相连,比家住此处的女士还清楚了然,同车的人都大为惊讶。他自己介绍说他被人称作是“活地图”,全上海哪怕是郊区没有一条路他不清楚的。后来小姑夫介绍,此人一通百通,人情练达、过目不忘、文字能力也不错。
2 大脑宫殿
一直以来,我热衷观察人,对大脑的功能缺陷非常痴迷,我喜欢观察并且分析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并试图解读他们的大脑、他们的认知模式,我管这个叫做“骇客”进别人的大脑。比如认路这件事,我就很感兴趣那些“活地图”们是怎么认路的,因为我是一个路盲,一个方向白痴,在家附近都能迷路,唯有独立走过的路线才能记得,且记忆方法是从一个节点到另外一个节点,让我换一条新路或者增加一个节点我立刻会抓狂、大脑会宕机。
神探夏洛克第三季,提到了大脑宫殿(mind palace又名记忆宫殿、思维宫殿),让我意识到,戚师傅这样的“活地图”,他的记路方法,是一种路网式记忆法,而非我的路径式记忆法,(人家的方法比我多一个维度!)他脑海中的地图是全上海地区在他大脑中的全息投射,这张地图由无数条主干路网、关键节点作为框架,每一次出行、每走一次新路都在逐步丰富其中细节,直到所有的关节、所有的网络打通,这张网也就绘就,于是全上海无论哪条路,都逃不过这张网去。
3 知识体系
昨天老大在解释心理表征的时候,举了“目标”这个例子,他说,一提到“目标”,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带有丰富细节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原理、流程、方法、路径、模型、案例、知识点、工具在他脑海中都井井有条、栩栩如生,好像戚师傅的那张闪耀着无数节点、打通所有关节的全息路网。
今天在看罗胖的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这是因为如果受众富有经验,在对新信息进行思考时,会唤起自己大量的相关记忆与信息,而它们往往都是支持受众原有立场的”这句话。我意识到,针对同一条信息,如果受众是不同的,每个受众与之相关的记忆与信息也是不同的,这条信息也会被已不同的方式解读出来。一条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如果它能够接入一个高量级的信息库,简直就是打开阿里巴巴宝库的密码,能够唤醒无穷的无数相关节点、无数髓鞘质的闪亮。
我很早就观察到,自己在输入效率、思维方式上的缺陷。只要不靠辅助手段,就做不到逐字逐句输入、看书全是跳行、只能看个大概;记忆多是照相式、模糊化储存,又没有整理、内化手段,需要提取的时候,只记得起大概在哪里看过,关键信息一点也想不起来。跟自带体系、以关键字方式储存的人相比,不仅更耗内存,也更耗时间。别人写材料的时候,一句话该怎么表述,成竹在胸,我既权威;而我一定要去翻箱倒柜、找到某一篇材料、找到那句精确具体的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能让这句话看上去比较像样,而这样一来,大半天也就过去了,工作效率又低效果又不佳。
输入同样的内容,消化吸收系统却有本质的差别。当一个人已经形成思维框架体系时,能够快速地识别一个陌生信息,并分门别类地储存到某个部门、某个节点去,并上下联通、与其他的节点产生联系。一个陌生信息有如携带信息的密码,要解读这个密码,需要自带一套密码本来打破沟通的障碍,当你的认知体系越完善、已有知识节点越丰富,解码的工作也就越容易,接受一个新知识、新信息之所以难,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自带解密原则、足以接入一般知识、信息的体系,或者缺少相应可供链接的已有知识节点,信息变成了信息孤岛,隐没在信息的黑暗森林中。
4 构建大脑宫殿
大脑宫殿并不是没有办法构建的。大前研一在麦肯锡工作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利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就做头脑操练。不论看到什么广告,立刻开始思考,如果自己身处这一行业,或者成为这家公司的老板,应该怎样经营企业获得盈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可见,通过刻意训练,每个人都有机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联结起来形成自己的大脑宫殿。
当我唾沫横飞地跟同事描绘全息地图、想说服她学习一定要构建体系时,同事问我,怎么才能从无到有绘制这样的地图呢?我说,你看,易仁永澄是怎么成为目标管理专家的。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每次定一个觉着挺宏大的目标,却总是一不小心就超预期实现了:想在5年内把幸福进化俱乐部变成烟威青地区高品质俱乐部,结果5个月就实现了扩散到全国各地;想在10年后实现15万业外收入,结果第二年就实现了。正式因为尝到了甜头,于是就坚信,只要制定目标,目标就会实现,成了他的底层信念。(见《我为什么创业》@易仁永澄)
所以要制造这样的大脑宫殿,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底层认知,或者说元认知、信念,至少要走通过一次,建立一个初级链接,形成一次刺激、触发、正向回馈的循环。否则,你要是根本打心眼里不相信目标的力量,当然学不好目标管理。我就是这样的反例,为什么“目标”二字让我感到痛苦排斥,因为这个词不符合道家思想:太确定,太没有弹性,跟天性对着干,仿佛冰冷无情。而我一直以来是以道家思想指导自己人生的,觉得人不应该去违反自然的力量,要有柔性,凡事都看机缘,顺势而为,不喜欢自己没有退路。况且,每次制定目标都完不成,路没走到一半就忘记初心,目标与我而言,不是魔力,而是枷锁,在底层信念上就出了错,所以老是做不好。
第二步,我认为叫摸清边界确立框架。我们主任有一次跟我们说起,他第一次当上一个单位主要领导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前任的交接也很简单,基本是从零开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科室开会,让科室长跟他汇报本科室的业务情况,提供本科室的重要资料、政策文件供他学习。通过这一个简单的方法,快速了解了该部门职能的基本边界。有了这一步,就可以基本分辨出,什么不是在这个知识体系范围内的东西,工作界面就确定了,搜集信息更有针对性,知道至少哪些信息该往这个筐里装。一般针对某个问题初次建立框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三步,建立框架确定关键节点。梳理和分类脑海中庞杂的信息,通过建立底层分类模板把相关信息分类分层,再用二八原则分出主次,找到有核心带动作用的信息、确定关键节点。对路盲记路这件事来说,就算出门左转还是会迷路,至少要搞清楚家附近几条经线纬线大路的走向,至少不会南辕北辙,如果一不小心拐上了大路还能回家。抓大放小的好处是,及时没办法精确地做好,也能够保证方向正确。这就类似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他要讲的道理其实很多,案例也很丰富,但是记忆和认知超过一定量的事物对大脑是一种负担,也不利于传播,所以就精简和聚焦成七个主要方面,来统领富余信息。
第四步,补充细节和验证纠偏。老大昨天说的“丰富细节”一词非常打动我。一个目标管理的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大家都知道“一日之计在于晨”,都知道做计划能够提高效率,却又总会无可避免地掉到坑里,犯了眼高手低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错误;明明知道了道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关键在于细节。因为易仁永澄已经替你们走过了所有的迷宫,掉过了所有坑,找到了最佳路径。这个体系的每个一个关键节点,他都打通了,任何一个问题,都逃不过他的五指山,他可以立马精准地定位出它的位置,找到解决它的钥匙。
成甲老师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不是好知识(我瞎编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知识体系也是在积累、迭代、更新中逐步完善的,动态地丰富各种细节、变得越来越精确、随着已有知识的积累,建立的联系也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通达。
5 收集原始信息,打破黑暗森林
关于细节,我还有一点要说。在信息量很少的情况下,建立框架是很难的,正如老大举的例子:“薛定谔”的sui,封存在一个黑匣子里,和人类现有认知完全背离,很难想象它的全貌。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会畏惧陌生的事物、陌生的领域,好像是在黑暗森林里摸黑前行。
不过有不少方法可以克服这种信息的黑暗森林现象。比如老大推崇的找导师,或者通过看书、实践、社交等等方式来补充信息。我为什么提倡(见《教育的本质》@坚果),要学就学一手的知识,掌握一手的信息,不要嚼别人嚼过的馍。因为一手信息携带的是大量的原始信息,能够帮我们接近和还原真相。
比如人的心,就是一个黑匣子。这就是为什么情绪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情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携带了很多原始信息,如果掌握了解密情绪的方法(比如解读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就能接近和还原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建立连通别人的内心的通道。
孤立的信息很难记忆,信息要形成联结、建立关系,才能更深刻、更牢固,不容易被大脑当作垃圾信息予以定期回收。形成了体系,就能更灵敏地捕捉相关信息,不断正向累加和扩充系统,节点越多越容易建立联结,联结越多越容易创造节点,达成成甲老师说的“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结”的有效学习方法。(见《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成甲)
万事开头难,同事虽然想学写作,但对写作的印象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满足字数、不偏题、不写流水账”的印象,不论我怎么解释“写作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法”、“怎么写就怎么说”都没用。只能鼓励她先写出一篇来,发在简书和朋友圈里,接受大家的点赞、膜拜、打赏,帮助她建立起第一次正向回馈、点亮她大脑里那根神经节点、让她先尝到写作的甜头再说。要想把自己脑海中的全息图像复制到别人的脑中,光靠说还不行,只有她自己这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打通,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