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内容如何衡量,如果单从CTR和刷屏数来考量,就会陷入标题党。
优质内容的特征:1)大众化内容,体量天花板较高。2)受到目标用户喜欢的,最好是有独特性的内容。3)容易消化创作成本,孵化更多创作者。
唯数据论会造成口味单一,营养匮乏。
方法:1)先定义目标用户,观察他们的喜好。2)将用户喜欢的内容分类。 3)将分类按权重排列,再按比例倾斜流量。
关于数据导向的角色错误
数据覆盖不一定全面,样品不一定科学,就算数据完美无缺,被数据误导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应该更重视数据背后的产品逻辑,更甚于数据本身。
2.新用户需要选择兴趣分类吗?
A/B过前置的兴趣分类的效果并不佳。
即便前置分类,也必然做后置的分类来拓展:
更建议:1)放弃前置兴趣分类。2)初始化数据选择热门内容中的中位数。3)在主feed流或发现页插入后置分类,通过内容点击行为来修正用户兴趣。
Ps(若热门内容的中位数留不住新用户,分类推荐恐怕也收效不佳。)
3.聊聊CHAO
CHAO的运营很糟糕,首页第三个tab是穿搭,男性根本没有“逛”的需求。运营推荐内容很勤快,但为了追求存量用户的活跃度,牺牲了鲜明的内容品牌。
男性用户,会偏向于强烈爱好的垂直社区,如虎扑、铁血、懂球帝。碎片化的生活分享太唠叨,不符合男性的偏好。复刻一个男性版的小红书书缘木求鱼。
4.产品经理的四大素质
逻辑,同理心,想象力,审美。
5.向上管理能力
6.小组相关
广泛意义上的小组有两类:一类是用户创建的,用户管理的。成功案例只有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
一类是官方创建的大量UGC小组,官方管理。即刻。
综合豆瓣和即刻,成功小组的共同点是:
1)小组并非产品的主营业务,二十衍生业务。
2)目标用户群活跃度搞,内容调性高于中位数年轻人。
3)有成熟去中心化的分发方式。
小组并不是市场显性需求,获客成本很高。同事小组意味着强互动,强秩序。而且由于小组本身是强调个性化的小型社群,分发必然是去中心化的。
豆瓣小组与即刻的区别,豆瓣支持用户创建小组,加强了主题的个性化。且也依赖站外与站内的搜索引擎分发,甚至豆瓣生态的分发。即刻没有搜索引擎的加持,长尾小组无法被分发,只能聚焦于少数精锐的官方小组。
7)消息通知放在一级tab还是隐藏
如知乎微博等都是放在一级tab。从数据上说消息tab使用率基本是仅次于默认的首页tab。
需要考虑两个要素:
1)消息的“渗透率”和使用频次。如果渗透率高达50%以上,且50%的用户每天都会点击,5%的优质用户每天都会高频点击。如微博,这时把消息作为tab更顺手。消息tab对高频查看消息的用户几乎是刚需,比如知乎发帖,评论几百条。
2)底部tab的布局如何。比如是 首页、发现、我的这个布局,加入消息tab视觉上会更平衡。
8.为什么小说App新用户先选择性别
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看的小说天差地别。一定要做分流,就看用什么手段做分流。兴趣分类给用户的压力太大,选择性别做分流是相对成本最低的方案。
不要让用户思考,一思考就存在流失率。
9.UGC早期怎样识别优质内容
以新氧为例。
1)新氧早期的UGC内容是用户整形日记。首页有feed流专门展示UGC内容,早期采用了很笨的方法,基于LBS将几个主要城市的feed流前20个位置人工置顶。运营人员每天找20片优质日记,然后第二天更新放在前20个位置。这20个内容会根据互动情况动态变化排序,但是是锁死的。20位以后的日记基本没人点击了,就没再研究推荐算法。
2)16年中旬基于用户UGC内容打的标签将首页日子分类tab。默认推荐是上面的逻辑,增加了如眼部、胸部、鼻部等tab的分类,分tab后feed流点击量比之前提升了20%。
3)16年底继续对推荐算法进行了优化,推荐算法公式为:feed得分=feed静态质量*通用时间衰减*阅读状态修正
feed静态质量=(发布者质量+当前传播质量+医生点评得分)*(文本质量+富媒体质量)。
发布者质量根据站内等级、粉丝数、历史发布内容质量、评级称号等综合打分;当前转播质量根据内容本身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评论量综合打分;医生点评得分我们认为一篇日记有医生回复则会大大增加日记的质量,所以增加了此指标;文本质量根据文职数量和是否命中敏感词打分;富媒体质量根据图片数量、是否包含小视频等综合打分。
通用时间衰减:任何一个日记通过这个衰减函数可以保证前三天这个指标有很高的值,然后逐步衰减直到稳定。目的是希望新发的内容尽可能有曝光机会,之后再拼质量。
阅读状态修正:根据用户是否阅读过这个内容来决定指标的值大小。
后期还增加了日记到电商的转化率等电商指标来决定得分。后来的新算法上线后,首页日记点击量较之前提升了40%多。
以一罐为例:
一罐UGC的产量挺高,但互动率并不能精准识别出内容质量。互动率经常和共情相关,而不是和消费相关,哪怕是共情的水贴。
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人工识别。尤其是UGC早起,可以承受运营成本压力。一罐设置了一些参数,包括字数、图片书、互动数。给这些参数不同的权重分,达到基本分之后进入运营审核后台,人工快速识别优质内容,标记为推荐。
打上推荐标记的内容会在主feed优先分发,并在频道置顶随机轮替,得到更大的曝光。
在UGC早期阶段,最原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条条审核。黑科技这种东西是体量强相关的。
10.感性与数据是对立的吗?
并没有非此即彼的方向。
做过深度数据分析的人就知道,对数据的解读可以有多种截然不同的方向。选择哪些数据,如何划分权重,解读成什么样子,全都依赖价值观与直觉。
行业的迭代,给产品经理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参考,更多的实验手段,帮助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数据和实验都是工具,没人不喜欢工具。但工具的背后依然是产品经理的大脑,依然要依靠逻辑、场景、价值观和直觉运转。
11.关于微博超话的讨论
微博最近几点的最优秀的几个产品动作:微博超话、10万粉大V拉黑禁言、浏览微博详情后动态插入2条最新微博。
1)超话的前身是话题,早起粉丝喜欢在安利偶像相关的微博中带话题标签,如#鹿晗#,这个话题标签能聚合所有鹿晗有关微博,会有总阅读量和讨论人数,成为粉丝之间battle偶像的一种“数据证据”,最后微博PM顺势升级成了超级话题,也就是现在的小社区。
2)微博超话的关键词是“隔离”,超话的最大用户绝对是明星的粉丝,并且不同的粉丝团体中是有严格的“地盘”思维的。超话内发帖允许不在个人微博展示,也是帮助用户隔绝人设。
12.抖音的成长路径
抖音的早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运营的成功,在短视频社区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有足够内容消费受众,创作方式简单进而有足够创作者,同时风格鲜明,最好还能用内置工具支持创作。
1)抖音找到了一二线城市用户受欢迎的内容;
快手无法占领一二线城市,基本盘的调性决定了一二线城市的高价值用户与快手隔离开。所以17年底,快手的7亿用户,一二线城市占比极低,基本没有。
2)运营上无敌强悍与大环境的变化;
大环境的变化:4G资费降低,流量越来越便宜;直播行业兴起。
巧妙的内容冷启动方式:去全国各地艺校、歌舞培训机构,找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拍摄做初期内容储备。
3)强悍的增长获客能力;
明星运营推广尝试:
2016年11月13日抖音官方推出#赵丽颖最强应援活动#,此活动持续4天,有43万阅读,3万+转发。当时抖音才不到1万用户,付出极低的成本获得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引进网红资源:
陆续引入一些网红KOL,为抖音带来了大量新用户,也是进一步测试通过签约网红获取新用户的方法是否可行。
到3月爆发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快速增长——短短5个月时间,200倍增长。迅速成为行业巨头。
1.明星推广 2.媒体联合报道 3.冠名强档综艺 4.各渠道流量购买
4)分发算法优秀
今日头条的团队在推荐算法上的优秀毋庸置疑,关键是还刚好契合了短视频的形式。
在内容多样性泛化后,也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保证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推荐算法在用户爆炸性增长的同时,也很好保护了产品内容调性,避免过量用户冲击,造成早起切入市场时的锐利特性丧失。给到内容运营上的帮助是巨大的。
13.社区产品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转发功能
微博的分发机制高度依赖转发,用户为什么要转发别人的内容呢?因为可以通过转发来建立在家的人格化profile,同时也作为轻量级的内容产出,给自己带来互动。
转发的理由是:“我关注,我认同,这就是我”是人格化的塑造。
为什么小红书不做转发呢?
主要原因是内容类型单一,用户很难通过转发小红书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profile。次要原因是小红书依赖算法分发,关注为辅,就算不转发也不影响大盘。
综上,是否适合做转发,一取决于内容类型和质量是否适合“转发塑造人格”,二取决于用户黏性,只有高黏性平台的用户才有意愿在这里维护自己的profile。
14.社区feed流选择单列和双列的理由是什么?
单列重展示内容:一般PGC,或者是“编辑推荐类的UGC”,用单列。
双列重兴趣浏览:如靠推荐分发的UGC,可以快速发现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感兴趣的人。
在多数情况下,单列是看内容,双列是找内容看。双列通常于“浏览偏好多元化”的图片/视频场景,尤其是系统推荐feed。一屏内单列大图只能显示1-2条,双列可显示4-6条。双列可帮助用户更快找到喜欢的内容。
15.41种蓝色的意义
谷歌搜索结果页的蓝色链接,他们测试了整整41种蓝色,最终选出了那个表现指标最好的蓝色。选用这种蓝色比其他蓝色每年多为谷歌带来了两亿美元的利润。
这个例子从湾区流传到国内,被封为A/B test的典范。(头条内部的价值观“追求极致”就有拿它做过例子)
讨论:所谓的41版的故事一定是在一定体量上才有用,大概只有百万级别上的DAU且增量放平的情况下,才是考虑和抠细节的好时机。
16.淘宝购物车和收藏的区别
收藏可以覆盖购物车无法覆盖的场景,比如快速下单,缺货和预售无法加购物车,复购等
不确定款式,短期内也没有强烈的购买意愿时,收藏是更短的路径,不用挑选款式。
购物车和购买的动作更近,访问活跃度也更高,用户端用它来暂存并提醒购买,平台端可以玩出更多的营销花样,而收藏则退为某种稳定且保守的备忘方式。购物车更偏向于让用户购买,产生GMV,也就是说用户加入购物车的商品相较于收藏夹有更强烈的购买欲望。平台则通过购物车的降价、领红包、凑单等营销功能进一步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促成成交。购物车的定位里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合并下单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