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称作朱光潜先生在82岁历经“四人帮”浩劫后对文艺复归的迫切呼求,在理论体系上也要更加成熟,对美学和文艺创作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无愧于“美学泰斗”这一称号,更是被许多人推崇为“一生必读的美学圣经”。作为朱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谈美书简》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递进,依次从“免俗”美感态度”“艺术和实际人生”等角度为大家解答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这几个问题。
《谈美书简》一书汇聚了朱光潜先生早年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以及他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实在值得每一位纸条细细品味。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谈美书简》的读后感,带大家感受朱光潜先生深邃的“美”的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我们常常看见美丽的景色,美丽的人,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美丽呢,为什么不觉得其他乱糟糟的地方,邋遢的人,内心丑恶的人美丽呢?不仅仅是风景,雕塑,书画,人的高尚的情操,珍贵的情感,纯洁的内心,都是美。朱光潜先生在书籍里面谈到了美的内容和形式,说到要纯粹的体味,里面有一个句子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美和实际的人生是有距离的。就好像自己家门口的风景,经常见、天天见,所以就不明白什么是游人如织。这就是对于自己来说,家门口的是那条常常走的路,是必经之路,是愉悦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的东西,因为太过于熟悉,而无法跳脱出那样熟悉的景色来欣赏这样的美景。而欣赏,一定是要跳脱出自己实际的世界之外,自己熟悉的景色之外。这就是说,美的享受不能只看到实用之处,还要看到它对于心灵的享受之处。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结合自己在美学以及人生经验方面的研究心得,从美学谈到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再从艺术聊到人生的艺术化,用浅显的语言解读美学,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要想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欣赏美。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对美的态度,比如书籍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上课的时候老师也给我们说过:有三个不同职业的人,同时去公园里欣赏一棵松树。在商人眼里,他看到的是这棵树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值多少钱,能做出什么样子的家具,家具做出来能卖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这棵树的形状,属性,以及和同类树木的异同点,让他产生研究兴趣,而在画家眼里,他看到的是一棵苍翠挺拔的树,是一个能让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在这三个人中,只有画家在真正地去欣赏这棵树。他抛开了商人的实用态度和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只单单去欣赏它纯粹的美。所以说,我们在欣赏美时,只有抛开功利性,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才能欣赏到它真正的美。书中的原文说的是: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一个真诚的人,他的一生虽然可能不是荣华富贵的,但一定是和谐的,美好的,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抛开了功利,只单单专注于美好生活的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这样艺术的生活真正的美。俗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这里的本色指的是有趣的,能够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没有追求的生活。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作品,有美丑之分。
《谈美书简 》最后一篇题为“慢慢走,欣赏啊”,这便是诠释了美学在人生中的价值,它可以教会我们“慢慢走,欣赏啊”。在繁芜侵入心灵时,我们仍能跳脱出功利的世界,获得平和与喜悦,带着欣赏、创造的态度直面人生,获得人生的情趣。
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本书读完后,我受益匪浅,马克思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他在关于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观点。
中学毕业时的马克思和他的同学们都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同学们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但马克思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他把职业选择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了。
马克思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他认为,人能在社会上选择职业,比其他生物优越。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选择,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虚荣心、幻想和理智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的职业选择,我们要自己选择在社会上的地位,不要让虚荣心等可以美化职业的欲念去决定我们在社会上地位的选择,要衡量、仔细分析它,“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有时候我们的理智也不能相信,它会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我们要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
体质对于职业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斗争,要量力而行,不要选择自己不适合的职业,要正确的估计我们自己的能力,不能让妄自菲薄的毒蛇给我们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生活条件也会影响职业选择,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去当以后著名的商人或其他人物,他们不用为自己以后的职业而担忧,而家庭条件不好的人,他们总是拼命的去想要改变自己,甚至不顾及自己的尊严去寻找职业。
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能够给人以尊严,但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使我们感到压抑,如果我们能够为他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我们要重视职业基础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本身的尊严。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主要指针,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自己过得完美。
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青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幸福,而更应该考虑的是全人类的幸福,努力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就算为人类牺牲自己在所不惜。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三、《幸福之路》
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指导获得幸福的书后,我知道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竞争、疲劳、嫉妒等等,我们总是因头脑中各种不必要的想法徒增烦恼。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种方法去摆脱不幸,享受情爱、投身工作、培养兴趣等。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的生活在很合适的时间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
现在的人愿意花大把的时间金钱去培养各种技能,却不愿花费一丁点心力去探寻幸福的方法,但幸福才是决定我们生活品质的最重要技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品尝过幸福——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那我们是怎么一点一点失去了幸福的能力的呢?与同类无休止的竞争、每日奔波的身心疲倦、不敢停歇的奔跑和不断的内耗等。我们好像笼中的白鼠,疲惫不堪却又在原地打转,甚至有些人已经忘了为什么在奔跑,何时来到笼中。也许我们应该放过自己,允许自己没那么优秀;去感觉头脑中的坏情绪,避免被它们裹挟;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也知道得失有命;去培养自己的爱好,为自己找一份净土;永远期待爱、付出爱、享受爱。幸福的方法很多,但要记得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要用脑去学习,用心去体会。道理浅显易懂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去觉察,任凭头脑中的想法控制我们,使我们陷入坏情绪的漩涡。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他人的缘故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主线。
人终究是不太可能一直活在自己画的圈里面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社会、历史中的人,越是从宏观的角度看自己,生活中那些痛苦的过往和现实就越是不再具体的难以承受。目光越是往他人、往生活、往社会、往世界上移动,就会看见更大的世界,幸福感则是顺道而来的。除了你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人能令你真正幸福起来。有了高兴的事,我们应该去充分享受,而不是停下来想,比起别人可能遇到的好事,我这个简直不足挂齿。
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不管你所担忧的事情有多重要,都不要让他占据你所有清醒的时间。
四、《中国近代史》
读了蒋廷黻先生叙述的《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封建,愚昧。这本书写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5年之间的历史,客观的评价了那个时期中国的不足。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绝对不可以忘记的,也绝对不可以随便评价的。历史反映的是我们以前的辉煌,我们以前的不足,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温故知新、明鉴是非、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清朝统治者保持“天朝上国”的观念,觉得中国依然是现如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危机正在悄悄降临。虽然我们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我们的物产也很丰富并且我们民族也是有政治天分的,但是我们的科学、工业、农业、运输、军事等都不及人,我们还死守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当别的国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我们应该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落后于西方。当时的中国不明白国际公法以及国际关系的惯例。不但不明,简直不承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鸦片战争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林则徐主政时期,第二期是琦善主政时期,第三期是宣宗亲自主政时期。但是在专政体制下,最后的决断权,按照当时的法律,当然是属于皇帝的。当时的中国人民虽然拼命抵抗了,但终究是因为中西方的悬殊失败了,这次失败是必然的,逃脱不了的。我们的闭关锁国是愚昧的,是错误的。当时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用不着任何西洋的东西。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是有很大的出超。但是后来,统治者却一直保持“天朝上国”的观念,别人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总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去给别人。并且到后来外国在中国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更加空虚,空虚之后就要去剥削老百姓,导致社会生产力持续的不发展。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出现,就是对中国落后的惩罚。而其根源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另一部分就是由于我们法治的落后。但是这些条约却使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可以说是祸,也可以说是福。我们绝不可以回头看去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需要大着胆子向前进,去寻找新的出路。不可以再保持守旧的观念,需要敞开国门,大胆向前看。
之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是旧时代的环境的产物,是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运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归咎于他们的朝气、能拼命、能牺牲。当时的清政府的军队不仅官僚腐败,而且军队战斗力低下。但是有曾国藩的出现,改变了清军战败的局面。虽然曾国藩拯救了朝廷,但是毫无疑问,朝廷却救不了中国。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源,我们不能归咎于湘军。这也证明了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的。
虽然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但是中国还是在尝试着自救,以曾国藩、李鸿章等的文人志士想要救国救民,以图自强。然而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却不允许他们救国救民,守旧势力的士大夫阶级更是百般阻挠,他们的改革都是不彻底的。虽然中国的自救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也向世界迈进了一大步。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尝试了许多的外交方法想要得到西洋各国的援助。但是这个时候的西洋各国正把中国当成案板上的鱼肉,又怎么会愿意去帮助中国,所以这不可避免会失败。国际关系不像私人关系那般,国际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然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复兴的方案,希望可以以救国来救民族,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路径。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为中国复兴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困难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在建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能谨守孙中山先生的教导,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正在带领着中国一步步向前迈进!看今朝,中国政府带领我们攻克难关,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世界称赞的事迹。《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是中国这段最为艰苦的历史,这个时候的中国是弱小的,耻辱的,是被压迫的。这些历史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还要从中获取失败的原因,去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去变得更好。
历史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肩负祖国给予我们的重任,要好好学习,去做一个对于国家、社会、民族来说有用的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