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结论思考自己身边的现象
通过观察中高年级的教学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无休无止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
教师在讲解新教材时,发现一部分学生无力掌握它,与其说是考虑怎样沿着认识的崎岖小路前进,倒不如说是首先考虑如何克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状况(有时候,这个“一部分”相当大,弄得教师不得不几乎是给全班学生进行补课)。
思考:
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我自己也在亲身经历着,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明显。一些学校中午老师利用自己的午休时间在教室里给那些不背书或背书较慢的学生过关,陪着他们在教室熬时间。
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早读的时候积极主动大声背书,怎么可能不会背书?他们连基本的识字都困难,早读任务写到黑板上都不会自己看……
如果一个班有五六十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会的任务都在学校清,无疑消耗老师大量的精力,即使把老师熬坏也不可能把他们教好。
教普通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不得不放慢脚步,等着学习较慢的学生,可是我发现到了八年级,即使等,效果也极差!甚至还影响前面学生的成绩!
(二)苏氏给小学教师的几点建议
首要任务:教会儿童学习。
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
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
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思考:
上述要求三年级学生就需要做到的这项,我所教的普通班八年级的孩子能达到要求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还是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差。最简单的听写字词,每次听写10个,全班全对的学生很少很少。有时候讲阅读理解好多人都听不懂!即使答案讲过了,上课让同桌俩再讲一遍,晚上回家再重新书写,全班110多人只有20多人的符合要求。真可怕!
就如书中所说,他不能顺利地学习,原因是:他不会有理解地阅读。
在小学阶段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
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苏氏说:“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个别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