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手势语”工具,
引导低段学生认知深度发展
持续保持学习注意力。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会听”是最突出的问题。遵循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借用手势语常常能持续唤起注意力。如: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用ok手势代表赞同,用食指弯曲成问号表示质疑,用打电话的手势表示强烈争取发言,用两只手食指交叉表示反对。这些手势简单、形象、易记,可以贯穿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促进儿童手动、眼看、脑想,促使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配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探究活动中。
深度促进思维发展。“不善思”是低段儿童第二个突出问题。在手势语刺激下,不同层次孩子的质疑、补充、再补充,不断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甚至是敏捷度、创新度都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积极引导有序表达。语言与思维有着血脉般的联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显。然而横亘在低年级的孩子面前第三大问题便是“不敢说”,这时,“手势语”往往能帮表达搭梯子。如,孩子赞同也好,反对也罢,他的手势提示他首先应该表明观点,接着再阐述理由。学生从表达有序起步,降低了最初开口的难度,由易到难,形成表达习惯。
巧用“小口令”工具,
奠基低段学生创新习惯养成
友情提示学习习惯。小口令形式短小、内容浅显、结构简单、朗朗上口,老师与学生通过对答的形式诵读,新颖有趣,也便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集会礼——(师)立正:(生)头正、身直;问好礼——(师)进校做到三件事:(生)微笑、挥手、问声好;课堂礼——(师)小眼睛、(生)看老师;(师)小耳朵、(生)认真听;(师)写字姿势:(生)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轻松归纳学习方法。低段学生年龄小,学习不得法,小口令往往成为抽象、概括学法的桥梁。如,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借助口令很好地归纳独体字、合体字的书写方法,达到教一个到教一类的作用。(独体字口令:一放中间,二写端正,三要写好关键笔画;合体字口令: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关键笔画。)
巧妙突破学习重难点。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项链》要求会认“挂”和“娃”,第四单元《四季》学习了“蛙”,如何区别这三个形近字?我们把他们藏在小口令里:“女娃娃有布娃娃,布娃娃抱小青蛙,女娃娃挂布娃娃,布娃娃陪小青蛙。”在口令中复现生字,便于学生归类推理出汉字偏旁与表意的关系。
活用“摇号筒”工具,
促进低段学生合作表达能力提升
适时调节课堂节奏。生活中有个“漏斗现象”,将大瓶的水用漏斗倒入小瓶,太急则溢。学习也如此,尤其是低段孩子,注意力只能持续10~15分钟,教师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巧妙地在15分钟左右停下来,利用摇号筒随机抽签,抽到的小组组织大家唱歌、做游戏或者静息,既锻炼了小组成员的能力,又让“坐不住”的孩子收心。
有力驱动与他人合作。“如何激发学生与他人合作?一节课挑上一个问题,全班摇号,摇到哪个小组,小组成员就将分工合作共同展示学习过程或成果。因为摇号的偶然性,所以能激励小组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孩子的倾听、表达、思维、合作能力也会日渐提升。
妙用“分贝表”工具,
强化低段学生职业社交能力形成
形象感知音量标准。我们借助部编教材,在课堂上划定了6个音量等级。分贝表0级,表示不出声,适用于写字、看书、倾听;分贝表1级,轻声说话,适用于同桌讨论交流,不惊扰别人;分贝表2级,小声说话,适用于自读课文,4人小组交流;分贝表3级,音量适中,适用于集体朗读、室内口令对答;分贝表4级,自信表达,适合于在全班独立发言;分贝表5级,声音洪亮,适用于室外口令对答。这样的量化,比空泛提示更具象。
区分场合涵养礼仪。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对新环境、新老师、新朋友有畏惧感,尤其不敢在课堂独立自信表达,通常表现出课下大声嚷嚷,课堂怯懦羞涩的双面性。我们发现,有了分贝表,让低段孩子有标准可循,引导学生分清场合学会自我管理,有利于口语交际礼仪的感知与涵养,做适应社会需求的小公民。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育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去发现、唤醒、影响孩子。支持性工具虽小,却融合了规律与艺术,让学习在趣味与思辨中真实发生,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在有效的课堂土壤里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