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诗人武元衡《小暑》诗词赏析
文:枯木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武元衡(758年―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建中四年,登进士第(并非状元,当科状元为薛展),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著有《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武元衡是中晚唐著名宰相,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唐德宗曾赞“元衡真宰相器也”,宪宗朝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争吵不断,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元衡居中,无所违附”,被宪宗称为忠厚长者。当时党争不断,藩镇割据,武元衡力主削藩,主张对谋反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用兵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
武元衡被刺,当时一起的副手裴元度重伤,引起朝廷众大臣同仇敌忾,唐宪宗升任裴度为宰相兼彰义节度使,奔赴淮西,统帅领兵进攻吴元济,后吴元济兵败被李愬擒获,斩于长安。这就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李愬夜袭蔡州》故事。然而此事后来又引出韩愈“平淮西碑”事件等等,也能看出当时朝廷孱弱,官员往往被藩镇势力左右,这是题外话。
武元衡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其诗辞藻绮丽,凝练隽永,构思精妙,气韵流畅,尤其以五言著称。《旧唐书》记载:“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晚唐诗人张为在其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是武元衡写给另一位诗人朱放的的诗词,朱放,字长通,南阳人。曾被辟为江西节度参谋,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特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长期隐居剡溪、镜湖间,和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以及诗僧皎然、彻上人等为友。《唐才子传》评价:“放工诗,风度清越,神情萧散,非寻常之比。”。
这首诗看出武元衡和朱放颇有交往,从词意来看,当为武元衡晚年任职门下侍郎平章事之作,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纷争不断,武元衡夹在期间,确实很抑郁,小暑节气,天气渐热,又遇下雨,心中烦闷,于是想起远方的朋友朱放,隐迹山林,令人向往,于是赋诗一首。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古永”是东汉时期的大臣,《汉书.谷永杜邺传赞》记载,成帝时,王氏势力兴盛,王侯弄权,谷永周旋其间,取得大司马王凤的信任和平阿侯刘谭的好感。后来以“谷永才”指其有干谒曲事之才。首联诗人先表明自己的心迹和苦闷所在,自谦称并没有古永左右逢迎的才干,也没有阿谀奉承王侯大臣的意图,然而夹在期间,确实难受。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小暑过后,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开始为“庚”日,庚属金,古人认为火克金,酷热为火,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这就是诗中的“金将伏”的意思。夏至一阴生,小暑节气,雨后略显清凉,此时正是收麦种秋的季节,因而诗人用“麦正秋”说明赋诗的时节。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夏日烦闷,天气燥热,傍晚的夏雨冲刷着阵阵凉意,自然无人登门拜访,于是闭门谢客,斜倚在床上,看着窗外隐约远山景色,心里却充满惆怅。古人常用“远山黛”来形容女子的眉毛以及蹙眉的神态,来表达愁闷。诗人这里融情于景,非常妥帖。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东林寺在古代有很多处,著名的有近十处,朱放隐居在江浙一带寺院,因而这里用“东林寺”来借指朱放。“第一流”出自《世说新语》,东晋清谈家刘恢字真长,当时的大司马桓温曾经询问会稽王(司马昱)的水平,刘恢答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此举大意为:不由得想起隐居在东林寺的老朋友朱放的风采,诗词为当世第一流。其实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倾慕朱放可以隐逸潇洒,不问政事。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这首诗,背景是朝廷大臣争权夺利,全国藩镇割据,诗人虽然身处高位,然而夹在两位宰相之间,左右为难,感叹政事艰难,时值仲夏小暑节气,雨后烦闷,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好友,除了对朱放的诗词造诣不吝溢美之词,称之为“第一流”,其实更多的是发泄心中的郁闷,表达了对脱离纷扰的向往。
2019/7/7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