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床,我的身体状态不太好,最近总是失眠多梦心事重。儿子因为牙齿松动吃早餐不方便吃的慢,眼看着时间已经往后延了15分钟,我也不忍心催他,让他能安心吃饱。好不容易出了门,儿子看着我的脸色不好问妈妈,你是不是不开心?!我说是的,妈妈有些累,肚子也有点疼。因为不想再迟到,只能拖着孩子快速赶路。我有点不耐烦地对他说,快点,我们要迟到了。
儿子因为我的情绪影响,他也变得不那么开心。然后因为我的拉扯伤到了他,他也来了情绪。然后他生气地说,你走吧,不要管我好了。我说,妈妈怎么能不管你呢?快走!孩子一个人不情愿地就跑远了。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们都有过的经历吧!今天,是自己有情绪没有处理好就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有的时候是孩子有问题和情绪,就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请朋友到家里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朋友说,你这是需要培养好的接纳力。而做到接纳力之前,你需要做到更好地倾听自己。她说倾听自己是相当难的,连很多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她教给我很实际的一些方法,我暂且把它记下来。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情绪和对抗情绪时,该如何做呢?
【一】暂时回避
主动先行放弃与孩子的抗衡。等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情绪良好之时,再重新试图让他接受你的建议,改正不妥之处;在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交流的同时,家长应适度检讨自己,简单地作一下自我批评,通过平等的亲子关系与沟通方式,让孩子心服口服。
【二】用讨论代替简单粗暴的回答
例如,当孩子向家长提出类似“为什么别人可以而我却不能?”的疑问时,如果家长只是回答:“这是命令,不许再问!”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挨了一记耳光,备受打击。比较好的做法是,家长们可以借此机会和孩子展开有关价值观的讨论。如果孩子要买一件昂贵的名牌衣服,你可以不表示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们进行充分讨论,并向他们了解清楚,他们所认为的如此昂贵的消费,其意义会在哪里。
【三】将“命令”改成“建议”
所谓命令,在家庭教育中,多为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并未充分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对此,在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甚至采取反抗的态度的时候,聪明的父母们可以适当转变一下自己说话的方式。比如,“如果你试着……或许会如何?”将“建议”,从形式上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为主,达到让孩子认真听下去的目的,适度让其作出判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
【四】避免过度刺激孩子
对于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失当,脱口而出横加指责的行为,心理学家托马斯·戈尔登认为:“父母对子女这样的做法,所传递出来的潜在信息更多的是“怪罪”,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不爱他们。”同时托马斯还认为,家长们或许可以换作第一人称与孩子沟通,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生气。”或者“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这样的口吻不仅不容易伤害孩子脆弱的感情,还能促使儿女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因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尽量考虑得更周到一些。
综上所述,在与儿女沟通交流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站在听众立场上听取子女的意见,然后再试着与子女交换意见,替他们做补充说明。这样,在赢得孩子尊敬的同时,也能赢得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