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提笔写读后感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是该概括下本书的内容呢,还是该分析艺术手法呢,还是索性不管那么多了罢,即便所见再稚嫩浅薄,甚至毫无逻辑章法,那也是自己当前阶段之想法。只顾把心中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也算是一种收获罢!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是文章开篇第一句,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说开头,让我得
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小说的世界里,与主人公一同在晴空一碧,万里无云的日子里,伴着从南方吹来的,带着醒酒的琼浆一般香气的微风,在稻田间读上一本诗集。想来该是美好的。
可诗人却在“叫”出一句诗后,涌出两行”清泪““来。”清泪“这个词用的当真的是妙极了,除开年龄的因素,清泪是单纯哭泣时流出的泪,而浊泪则是饱含感情情况下流的泪。诗人之所以会流下清泪来,应该是他的内心深处蕴含着太多太多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的不自觉流露,因此诗人说“是什么缘故,他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不自知的才是真实。就像我们偶然间看到一个关于公益广告,也会啪嗒两声从眼里掉出几粒金豆子那样,你也觉得是莫名奇妙,于是随手把豆子措去,好像不夹杂任何情感那般。
但其实前几天你又被老板骂了,你真的好想跟妈妈诉诉苦,你忍住了,不想让妈妈担心。今天早上自己煮了一份早餐很好吃,好久没有坐下来好好的吃一顿饭了,你很想跟家人分享,你还是不敢,你怕她知道你平常为了挤时间总是吃的快餐。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个广告里,妈妈一直不敢拨通孩子的电话,问一声孩子你最近还好吗?
读《沉沦》,我一直被郁达夫诗化和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所吸引。《沉沦》对故事情节不是特别重视,其写作主线是主人公”病态“情绪起伏变化,其实我不太愿意用病态这个词来形容,但我不得不承认主人公确实病了,这个忧郁病病人自主散漫,思想有各种有变化。
在文中,他存在着很多自己与自己的思想斗争,比如在他一个人从东京的中央车站乘了夜行车到N市去的时候,”他一个人靠着三等车的车窗,默默地在那里数窗外人家的灯火。他的胸中忽然生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里忽然就觉得热起来了。”(这里的热泪和前面清泪仔细咀嚼特别有思)“而后他又自家笑起自家来”。比如他每次“犯罪”之后,总要去洗澡或吃牛乳鸡子,但这个时候他有总觉得惭愧得很,因为这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这些种种矛盾心理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略欠矫情,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倒是为这个人物平添了几分可爱和真实感。人性冲动和道德的约束在文人体内不断冲突,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据说郁达夫本人在现实中也会去妓院,而且养成了特别喜欢去下等妓院的毛病,简直和小说中主人公喜欢妇女过于少女遥相呼应,有评价说“郁达夫以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开创了一个自我暴露的新题材领域和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大实话。最后,文中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我觉得特别值得与大家分享。“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我深知这种感受,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只是一群人的孤单。林语堂诠释起来也不失风趣,“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柳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为我空余两鬓风。”心境大抵也是相似的,想来有些悲伤,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真实。不过这也让我知道,享受孤独。很多人喜欢把享受孤独改成享受独处,因为这样听起来会舒服一些,但是我还是喜欢用孤独这个词,因为对我来说独处本来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要享受孤独则更需要意志的努力。
说到这里我本来就想要结束来着,脑袋里又突然冒出文章开头的一段话,“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真巧,这心境与我前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的几句歌词特别相似。“自拟偏见目光,造不存在的墙”主人公与世人间的墙除了客观存在的,我相信一定还有主观臆造的。对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我也非常想把这首歌分享给你,歌名叫《卸装》,歌手是杨默依,主题虽然是写给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的人的,不过或许你听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说了些乱七八糟的,不过我想读书就是这样,除了作者想引起我们思考的,比如“性”“个人前途”“国家命运”以外,我们应该还能收获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些或者是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的,而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