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样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喜欢音乐的人,一支曲甚至一个美妙的音符,都会深深抓住听歌者的心,让其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
同样,热爱音乐的人,又会对某个乐器有着特别的钟爱或喜好。比如我,就特别喜欢吹奏的乐器:箫、芦笙、葫芦丝、笛子、唢呐、萨克斯、长号、短号等等,我都喜欢听。它们以或低沉或激昂或婉转或深情或阴郁或欢快的音乐风格,与人思想上某个节点的脉搏合拍着,共振着!
而在这些乐器中,箫是我的最爱!在箫里,排箫又是我爱之首选。我可以在一曲排箫声里听得泪如雨下,也可以在一曲排箫声里忘记时空忘记自我的存在,把自己幻化成箫声里的某时某地某人某事。
或许是多愁善感的性格使然,或许从小受文学熏陶的原因,总觉得箫声是对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白,那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曲调,具有无法替代的穿透感,又像一剂能给心灵疗伤的灵丹妙药,能让你的心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医治。
相信你读到豪放派诗人李白的这首《箫声咽》时,你也会被词里这种悲凉伤感的文学氛围深深感染而催人泪下吧?“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由此可见,箫曲的艺术感染力之非凡。
本来对宫廷斗剧并不怎么感冒的我,因一曲排箫《似水流年》,让我对《芈月传》爱不释耳。-与其是说在看剧情,倒不说是专为那个贯穿整个剧情的排箫曲而倾心。
当箫曲穿透荧屏飘入耳孔,我就随着那个坐在秦王寝宫外台阶上的芈月芈八子,一起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眼前飘过如她一般难忘的孩提时代。
想起母国故乡慈爱可亲的父母,想起磨练童年、少年心性,伴我成长的故乡山水和厚实的黄土地,想起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嬉戏,吵不恼骂不散相伴身前身后左右不离的小伙伴们;
看到如音乐一般袅袅飘过村庄的故乡黄昏的炊烟;闻到随炊烟一起飘过的家乡特有的饭香;想起在那片厚实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沐着夕阳回家的乡亲父老;
想起随主人一起走在回家路上的老牛哞哞的欢叫;想起也与主人一般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牛那双温驯善解的眼神;
想起孩提时自己的顽劣;也想起父老乡亲慈祥的包容和朗朗的笑声;想起青春的迷茫和困惑;
想起孩提时没有父亲在身边的单亲一般的日子里,和母亲一起度过的16年虽艰辛却快乐的时光;想起回城后父母子女在一起了,却只共度7年的光景就辛劳早逝了的母亲;想起失去母亲后无数个无人庇护孤独无助的自己;
想起失去母亲后再无欢笑,脾气越来越暴躁记性越来越差,最后得了海默尔综合症的父亲;想起他孤苦伶仃失去老伴后风烛残年的最后岁月;
想起自己27岁还没做母亲就失去母亲的那种无以言说的苦楚;想起失去母亲后独自走在岁月的风刀霜剑里磨砺出坚韧独立的自己,想起不苟言笑,笑点很高的自己,那在内心深处时时翻涌着的狂涛巨澜和骨子里对故乡千声万声的呼唤!
一幕幕的情景,随着抑扬顿挫的箫音如电影片段一样在我眼前飘过!为什么那时的我在拥有的时候,就觉得拥有父母的爱是多么寻常多么自然的事,在故乡的土地上吃喝拉撒是多么平常的事,平常的就像我每一天的呼吸一样,几乎忘记它的存在而不知珍惜?
我哪里会想到母亲这么早就离开了我?哪里会想到故乡一旦离开,就只能在梦里相见?哪里会想到现实的路越走离故乡越远?哪里会想到再也看不到母亲招手,再也闻不到故乡的炊烟,再也踏不上故乡的路?
箫声里呜咽的,也只是对往事支离破碎的回忆,看到的只是母亲模糊的笑容和朦胧如月的眼神,还有失忆的老父亲那混沌迷蒙的样子!再也看不到那在月亮下泛着幽蓝色青光的小白狗守在后院大结杏下,摇头摆尾欢迎跑几里路去看邻乡露天电影半夜归来的忠心!
再也看不到那在盛夏暑天收割完庄稼坐在树荫下,用泡好的饱满湿润的麦秆灵巧地编着草帽的舅母;再也听不到故乡草丛里蛐蛐有节奏的叫声;再也看不到那个在烈日下跟蛐蛐较劲,一心捕捉蛐蛐的小伙伴;再也尝不到故乡的麦田里一根根甘草散发出的甜香;再也看不到扎着羊角辫唱着牧羊曲,见了乡亲们问候时眼睛笑成月牙儿的小阿娇了?
……故乡的云越飘越远,就像故乡的亲人,越来越快地远离我的视线,就像故乡的炊烟,再也闻不到故乡那熟悉的味道,听不到那熟悉的笑语……
一切的一切,“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却只能是“沉思往事立残阳”。呜呜咽咽的箫孔里,飘来的也只能是如雾如烟如梦如幻的对往事的追忆!如泣如诉的音节里,也只是对回不去的过去无奈而伤感的叹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多么不同的境遇。多么相似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会在拥有的时候漠视幸福的存在,而在失去的时候却又苦苦地追忆?
难道,追忆只属于失意的人或孤独的上了年纪的人?天籁一般夜夜萦绕耳际的箫声里,能否唤回伤逝的乡音乡情,能否皈依我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