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核心能力 1 - 打卡:达成目标的极简策略

自己的新年目标每年都早早做好,年底不了了之。如果目标达成,是人品爆棚,如果没达成,是时候未到。总之,定目标约等于许心愿,几乎不可控。

可看过吴军老师的2016年总结,决心推倒重来,尝试重新制定全年目标,即使今年的1/6都已经过去了。

吴军何许人?百度答案在此。在我看来,一位软件工程师写IT技术/商业史《浪潮之巅》已经不可思议,他还能以上帝视角写了人类发展史《文明之光》。可以断定,他早以通过持续的目标达成,经历过数次的蜕变,完成了通识认知的构建。

话说回来,新目标必须换个角度,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从可控入手。

浇灌与等待

榜样:吴军的2016年

吴军老师把2016年达成的目标分成了两类,一类属于职责义务,另一类属于个人发展。

职责义务

  • 作为投资人投资了20家公司(时间占用30%~40%);
  • 在美国和中国共四所顶尖高校授课100学时(相当于一个中国大学教授全年三分之二的教学量);
  • 帮助一些朋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个人发展

  • 完成了两本新书的写作,上半年《智能时代》,下半年《文明之光》第四册;
  • 在“得到”App开设专栏《硅谷来信》,每天一封不间断;
  • 学习:听了两门Coursera上的公开课,一门是生物学,一门是法律;
  • 学习:读书20本,还为其中的一小半写了推荐序;
  • 公益:给三所大学和两所中学捐款,为清华附中发起和成立了一个校友基金;

他的2016年总结里,单抽出任何一项,都算的上“成就”:

  • 《文明之光》系列获得了中国出版界国家级大奖;
  • 《智能时代》在市场上大获好评;
  • “得到”专栏达到四万多的付费订阅用户(本篇截稿时);

好目标的秘密

当人与人的差距大到没有可比性时,心理上反而不会有急迫感,这就容易忽视掉向榜样学习的机会。望尘莫及,毫无益处,还不如比葫芦画瓢,偷着学点。

仔细看这些回顾的描述方式,几乎无一例外,每条都有数字量化指标:

  • 投资20家公司;
  • 授课100学时
  • 写完两本书
  • 每天一封信
  • 学习两门课程;
  • 读完20本书;
  • 五所学校捐款;
  • 成立一个基金会;

这就是我要切换的黄金“角度”。目标如果可以量化,一件原本模糊的事情就会自带可反馈特性,这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达成的核心基础。换句话说,一个好目标本身就蕴含了达成的方法

目标重构

从细节入手,看两个我之前有问题的目标,以及重构后的样子。

第一个,“学习目标,掌握ES6”。这个目标到年底review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判断是否完成了,或者总觉得没有完成。这个目标的问题是没有包含可量化的成分。

第二个,“健身目标,体重70公斤。”这个目标每年都出现在我的清单上,是个钉子户。其中看似有个可量化的数字,但是它暗示的方法论却是“每天去称重”。

这些“僵尸”目标的产生容易,划掉难。

依照好目标本身就蕴含达成的方法的原则,焕然一新的目标:

第一个,“学习目标:全年读18本书,其中读6本技术类书籍,12本非技术类书籍”。这里把原来想掌握一项技能的目标,变成一个具体的可完成的动作。

第二个,“健身目标,全年跑步500公里”。乍看上去,和“体重70公斤”区别不大,但是在之所以是500公里的考量过程倒逼了达成方法的产生。

我是这么来算的,每周跑步4次,每次3公里。那么一个月能跑48公里,一年12个月达成500公里就是可行的。截止2月底,我的累积里程数80公里,运转良好。

可复用的目标模板

如上的目标重构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每年的目标无非是几个大类,每类都有各自的量化方法,抽出来就是一个模板,年初填好数值就是全年目标,年末再填好实际数值就是全年总结。

我的模板长这个样子:

工作:

  • 做了哪些项目,在其中担任了什么职能?收获什么心得?
  • 公司内部做了多少次主题分享?

学习:

  • 读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篇读书笔记?可以推荐的有哪几本?
  • 参加了多少的课程,做了多少课程笔记?

写作:

  • 写了多少篇文章?其中技术文章、书评、游记各占比多少?
  • 写了多少日记?
  • 发了多少微博/微信(非无聊刷屏那种)?

健身:

  • 跑步多少公里?

投资:

  • 跟踪了几只股票?
  • 定投的次数和金额?

公益:

  • 参加了哪些公益活动?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

做完这个,我已经开始想象:到了年末也有“丰收”了。

打卡:达成目标的极简策略

目标可量化,那么整个过程的管理,很自然就会导致一个实施策略:“打卡”。打卡本身就是立即反馈,一旦成瘾,就想凡事都要打卡,停不下来。

之所以它称得上“极简”,因为只要关注两件事就可以了。第一,选择频率和时间投入,第二,坚持。其他所有事情,交给时间。

进阶:OKR

以终为始,从年终总结倒推出了全年目标的制定策略。如果遇到目标特别复杂的情况(比如短期且有时限的目标),不妨借鉴下OKR,用“关键结果”做进一步细化,在这个基础上依然可以实施短期打卡策略。

OKR(Objectives Key Results)是Google的目标管理方法,不仅定下可量化的“目标”,还要给每个目标定下“关键结果”用于跟踪。

最后,还是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奉上吴军基于OKR制定的2017年全年目标:

  • 目标1. 完成《数学之美》的英文版和韩文版,《大学之路》第二版
  • 关键结果1.1 找到英文版的出版商
  • 关键结果1.2 寻找合适的、母语是英语的合作者,修改英文版的书稿
  • 关键结果1.3 完成英文版的写作
  • 关键结果1.4 争取年底前出版
  • 关键结果1.5 配合韩文版的出版商,争取年底前出版
  • 关键结果1.6 完成《大学之路》第二版,补充公立教育的内容,增加关于“伯克利”的一章,增加有关大学申请的内容。更换一些照片。四月底完成修改,争取9月份之前面世
  • 目标2. 将《硅谷来信》的部分内容完善,整理成书并出版
  • 关键结果:……
  • 目标3. 更新在商学院的讲课内容,完成60小时教学量
  • 关键结果:……
  • 目标4. 按照协议完成《硅谷来信》
  • 关键结果:……
  • 目标5. 完成丰元资本第三期融资
  • 关键结果:……
  • 目标6. 完成旅行计划和整理摄影照片
  • 关键结果:……
  • 目标7. 学习计划
  • 关键结果:……
  • 目标8. 完成《美国十案》和一本科普图书的初稿
  • 关键结果:……
  • 目标9. 锻炼,全年跑步1000公里
  • 关键结果:……

下一篇 2 驾驭好你的生命战车


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CC BY-NC-ND 3.0 CN)
转载请注明:作者黑猿大叔(简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