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的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刚刚过去,从今天起迎来时间长达20天的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二伏为什么会有20天之久呢?三伏的每个伏不是固定各10天的吗?
三伏天天数的长短主要与中伏的时间有关。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有中伏的时间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中伏时间是从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的。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今年的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5个庚日。分别是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7月31日。所以2021年的三伏天是40天。
热在中伏◆ ◆ ◆
俗话说: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老话也有讲:大暑小暑,有米都不想回家煮。
三伏天连着大暑节令,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雨水台风的季节,酷热暑湿困顿是三伏气候的典型特征。这个期间中暑、热伤风和痢疾的发病率较高。而三伏天的中伏是最热时间最长的,中伏天养生,特别得注意祛湿防暑。
三伏的伏,就是隐伏之意,也就是说在太阳大的时候,要将自己隐伏起来,不能逆天而行;不然的话就会被暑气所伤。
白天上午的10:00至下午4:00,是一天中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尽量不要在太阳下面暴晒,外出需做好防晒措施,尽量选择在树荫和有遮蔽的地方。
尽量不长期呆在室外,暴晒后避开直接进入空调房吹风、洗冷水澡。天气炎热出汗多人易脱水,可适当喝些淡盐水。
中伏泡脚祛湿助睡眠◆ ◆ ◆
中伏期间暑湿当道,人容易生湿,不管是寒湿、湿热还是痰湿,裹在身上都不会好受。湿疹缠绵不愈、腹泻、失眠、浑身乏力,真的是谁湿谁知道。
我们人脚底的经穴反射区丰富,全息对应了各个脏腑,泡脚时毛孔张开,神经舒缓,在泡脚水中可加入花椒、艾草、生姜等祛湿物,有时候能够达到比口服更好的效果。
伏天人容易失眠,睡前泡脚有助于引血下行,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经常泡脚,可以安神助眠。
艾叶温经散寒,夏天用艾叶泡脚,温散寒湿,通络止血,很符合冬病夏治的理念。
将艾叶用无纺布布袋装起来,然后浸泡在热水中,等到热水变色后就将其捞起,然后将艾叶水倒在水盆中,把脚放入水盆,浸泡15~20分钟即可。
生姜是温性食物,伏天的时候用生姜泡脚可以祛除身体中的湿气、寒气。
将生姜清洗干净,然后捣碎,用无纺布装起来放入泡脚用的木盆中,然后倒入热水,等到水变温后就可以将双脚放入其中,浸泡15~20分钟左右。
刮痧防暑◆ ◆ ◆
中伏天湿气重,易出现呕恶头昏等病症,可采取刮痧办法。具体是用刮痧板,由上往下刮背部的膀胱经及肘窝、刮脊柱两侧(即华佗夹脊穴),或肋骨两侧或额头。刮痧时用按摩油、茶油或红花油都可以。一般刮10-20次,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刮痧后慢饮一杯温开水。
平时也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水),多喝绿豆汤、荷叶、藿香代茶饮,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淡盐水,都可以有效防治阳暑、中暑。
按摩祛湿◆ ◆ ◆
按摩风池、太阳穴
伏天祛湿防暑除了泡脚、刮痧法外,按摩穴位也有很不错的效果。
风池穴能疏风清热,开窍镇痛;太阳穴能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1分钟左右。
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左右。
按摩足三里穴
对付暑湿,还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取足三里穴,也就是俗称的“老母鸡穴”,握拳轻扣两百下,以略感酸胀为度,早晚各一次,可以达到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
脾经上的「祛湿方」
暑多挟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这是一招不吃药而健脾祛湿的方法: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处开始顺着胫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按的过程中去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经就通畅了。每天坚持做不仅健脾利湿,还能减肥美容。
【注意:孕妇慎按三阴交】
祛湿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湿气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胀痛感会非常明显。因湿重而常感困倦时,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按揉承山几分钟,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表示膀胱经上的阳气被激发,正在排出湿气。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每天按揉或捶打5~10分钟,下午的酉时三点到五点膀胱经当令时段按摩承山穴祛湿效更佳。
三伏天是一年中养生的黄金时间,这40天里,按摩、泡脚、刮痧等等养生功法都有很不错的功效。养生贵在日常的点滴坚持,能很好的养足我们身上的阳气,健康平稳的渡过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