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与秦钟姐弟临终之时,都见了他们在贾府最好的朋友最后一面,留下了几句话。
其中,见面的方式有所不同,秦可卿见王熙凤是用托梦的方式;秦钟与宝玉则是当面见着的。不过,与王熙凤、宝玉见面的其实都是魂魄(涉及虚幻,此处不评判其是否迷信),所以其实是一样的。
而他们说的话,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来看看秦氏姐弟的临终遗言都讲了些什么,有什么异同。
01可卿遗言
那天晚上王熙凤记挂护送林黛玉回扬州探父的贾琏,时至三更才“星眼微朦”,恍惚间看到秦可卿来告别,就听她说出一番话来: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看起来秦可卿也是个“金句党”,一开口就是三句至理名言,凤姐虽然没有读过书,却也“心胸大快,十分敬畏”,打问“永保无虞”之法,然后秦可卿在明确表示“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前提下,又指出了一条“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的保永全之法: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概括一下她的“保永全”方案,主要就是趁现在手里有钱,在祖坟旁边多买田舍(同时租出去),以后祭祖费用都在这里出,家塾也设在这里,而这里的租赁、祭祀、供给等等按房逐年轮流掌管。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各房成为利益共同体,不必因此争权夺利,侵吞财产;二是哪怕有罪抄家(应后事),用来祭祀的产业却是不会没收的;三是家族败落了,还可以有退路,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还不影响祭祖。
原来她考虑的是家族的“退步之计”。
不得不说,秦可卿给出的是“居安思危”的长远之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便她向王熙凤暗示贾府将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那也只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热闹过后终将冷场。
同时,这也是秦可卿的真切体会,因为她所在的东府,除了门口的石狮子外,没有一处是干净的;而她自己的死,也大半是因为无法承受与公公贾珍“爬灰”之事泄露而产生的巨大压力。
而“爬灰”本身,又岂不是荣华富贵已极而欲望失控造成的直接后果么?
02秦钟遗言
书上说,当时秦钟的魂魄已经被许多鬼判给拘去了,无论他怎么求告都没用,直到宝玉这个“运旺时盛的人”来了,鬼判们才肯放他暂时回来。
秦钟十多岁的人,本来就不甘心如此早死,心里本来记挂着许多事,诸如家中无人掌管家务,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智能尚无下落等等,不过,当他见到宝玉,对这类似乎很重要的事一言未及,说的却是这几句:
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说完这几句,秦钟“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核心就是八个字:立志功名,荣耀显达。
据我们对秦钟与宝玉相识、相知的过程,尽管是一起上学,但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并不是读书,而是“一起”读书;他们主要的是任务是“交朋友”。
我们也并没有听秦钟说过如宝玉所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这样离经叛道的话,但从他遗言里说“见识自为高过世人”可知,也是颇不把“圣贤之言”(主要指解释圣贤之言的高头讲章)放在眼里的。
就是说,他未必像宝玉那样对仕途经济姿态决绝,但也确实有点不放在心上。
而现在,他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才发现,由于“交朋友”引发家塾闹剧也好,与小尼姑智能儿你侬我侬也好,都是“自误”,还是得走仕途经济之路。
只不过,后悔无及,他只能把这个经反省而得出的结论用以告诫宝玉了。
他考虑的,是个体的“进步之计”。
秦可卿的“退步之计”与秦钟的“进步之计”,姐弟俩的临终遗言方向相反,但其实是个统一体,两者结合,或许真是“保永全”之计。
这里我们不讨论贾府的变迁,而放在当下,无论是国族,还是个人,秦氏姐弟(也就是作者)所给出的方案,应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以为妥否?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