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了电影《少年的你》,看得心疼。
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影片;关于校园爱情的电影不少,但是真正关注孩子校园生活,关注校园欺凌的影片,恐怕少之又少。
影片从一个被欺凌学生的自杀开始,由另一个孩子被欺凌延续。
施暴者并不会因为受害者自杀而收手,反而更加嚣张地寻找到下一个目标,继续欺凌......
影片中,面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都做了什么呢?
最直接的是同学。高考在即,大多数学生都自顾不暇,作为未成年也未必能担当的他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以期自保;面对跳楼的同学,面对头晚被欺凌,第二天浑身是伤地来上学的同学,周围的同学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视而不见,避而远之,是最好的自保。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但在还没有被选中之前,保持沉默的自保的确是最明智的;因为发声,就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任何主张孩子去伸张正义的人,大概都还没有孩子。
老师呢?学校毕竟是个教育基地,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人才怎么衡量?目前只是考试,所以小学为中学培养和输送人才,中学为大学培养和输送人才,大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校园欺凌,不过是这一输送链上的插曲,任何学校都不会因此而停下正常脚步的。孩子去求助老师,老师也只能护得孩子一时,那在教室里在眼皮子底下的一时,可孩子毕竟不是24小时在老师眼皮底下。视线之外,谁来保护那个被施暴者选中备受欺凌的孩子?
警察呢?从小到大都跟孩子讲,遇到困难找警察叔叔。可是警察叔叔,也不能给孩子24小时的周全。孩子被几个人围追堵截,只能跳进垃圾桶躲避。孩子想到了给警察打电话,但警察毕竟不是万能。孩子没有报警,可是大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报警呢?孩子没办法报警,孩子想寻求最快速有效的帮助,因为她怕报警的话,还没等她打完电话就能被那一群人打死,于是孩子选择了给警官打电话,可是警官没及时接到。而警官而对孩子时深深的无奈,看得我心碎。电影如此,事实上不会有警察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受欺凌的孩子,除非那孩子有个警察爸爸。
父母呢?那个有着良好家庭环境的孩子,父母得意扬扬地吹捧着自己的孩子,贬低着别的同学家长的层次,质疑跳楼孩子的心理素质,他一定想不到,正是他们给的优越感,造就了自己孩子目中无人的优越感,正造就了一个杀人无形的施暴者;而受欺凌孩子的父母呢?只是在努力地想方设法地挣钱,只为保证孩子的学业,只为让孩子拼过高考,拼过那道坎。孩子在电话这头泣不成声,却在听到妈妈的辛苦时选择了隐忍。亲子沟通,是多么的缺失。做为父母,不要在你的努力、唠叨、责备或者付出中,封堵了和孩子心与心沟通的渠道。或许你不是孩子最坚强的盾牌,但至少也该是孩子可以哭诉的一个港湾。
孩子自己呢?孩子说,老师和父母都讲过:迈过高考,你就长大成年了。可是却没有一节课教给她该如何长大,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对欺凌。
孩子最终选择了一个靠打架自保的混混来保护自己,最终安然走进高考。而那个混混,也是年少被暴力过的少年......
暴力带来的是压抑或更暴力,但压抑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暴力呢?
施暴者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也只是个少年,本不该如此。
错,究竟在哪儿?
电影看完,想到自己的一双小儿女,揪心地痛。
真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善待;
真心希望所有的家庭都充满爱,使孩子心里不会被种下暴力和欺凌;
真心希望,孩子是在人间乐土中向阳而生的!
Tha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That was our playground
That is our play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