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传习录》第三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为善去恶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念的。当有善有恶的思维时,那是你的思想活动了。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做善为,去掉恶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威然的自由之路阅读 998评论 0 6
  • 微博有这么一段话:“刚开始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介意,不介意你的过去,不介意你的坏脾气。然后有一天,他开始介意...他...
    保爱APP02阅读 318评论 0 0
  • 童年日记 赵匡胤的童年旧事,充斥巧合和天意的色彩。 939年,赵匡胤12岁,光义出生。史载这段时间,杜小姐为了躲避...
    歷史滄桑阅读 4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