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2020年看完的第二本。享受看闲书的日子。
刚开始看不久,就想起了阿德勒的心理学,想起之前看的《被讨厌的勇气》。虽然拜读过的著作不多,但是王阳明这个比阿德勒早4个世纪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为什么知名度远远比不上后者呢?据说王阳明的“心学” 在日韩颇受推崇,特别是在日本民治维新时期。我想,文化能否大范围推广,和经济政治影响力大小有关。而之前提过的泰戈尔,如果他没有在英国留学,没有学习英国文学,没有生活在英国国力最强盛的时代,他的体系能收到欧美世界的认可,进而推广到全世界吗?把文化问题也讲得那么政治,感觉自己有点狭隘了,与刚学习的“心学”相悖,有错,哈哈。
作者是我喜欢的,郦波老师,"中国诗词大会" 的点评嘉宾之一。文中引用了很多古籍,然后作者再用平实的白话文解读一遍,当然也添加了个人的理解,浅白易懂,感觉讲故事的内容比较多。想对比一下和阿德勒著作在内容方便的差异,奈何我已经忘了三年前看的《被讨厌的勇气》的内容了, 呵呵。。。。
提倡"知行合一"、“事上练”、“心外无物”,“此心不动如山”。其实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性别、身份、阅历、智力等,想改变,或者单靠一己之力去改变,真的不容易。但人心,确实可以完全有自己决定的。遇到困难,你可以选择逃避埋怨,也可以选择“事上练”;遇到失败你可以决定你不开心放弃,也可以选择重整旗鼓从头来过;遇到指手画脚陈词滥调,你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委曲求全,也可以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人生匆匆,好坏都只有一次,别在闭眼的那一刻留给自己的只有遗憾和厌弃。
虽说人心很强大,但人心也很贪婪,或者是因为眼睛长在了前面,所以只会往前看,而老是不记得回头看看已经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期待得到更多,过得更好,如果没办法按想象地活,就会心生失望,会放弃,会自怨自艾。而且,那是一个死循环。而在圣人的目光里,外部环境的恶劣,所处时代的荒谬,所有的失败、困境、障碍,并不影响自身的修炼,反而是时势造英雄。"心中有太多东西,让后就会丢弃原则的东西,看不到背后的东西。"生在中国,活在21世纪,四肢健全,柴米不缺,相比我很多活在我们的眼光以外的人,我们已经拥有太多。比上当然不足,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欲求不满的理由;同时, 过分的贪婪,会让原本拥有的慢慢消耗殆尽。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真真假假。人生不过百年,到成为一抷黄土的时候,大概很多人都没把这个玄幻的世界活明白。其实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没什么不好的,如果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到终老,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A colleague is leaving the company. She said she wants to try something new when she is still young. I said, vice versa, when a person is still trying something new, (s)he is still young.
随心而行,做一个开心的、勇敢的行动派,不纠结,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