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因为书名《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想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以及获得解决办法从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这是一本新书,2019年7月第一次出版,属于通俗心理学,作者是出生于1938年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此前并未读过相关作品,不敢妄自评论,只对本书稍作个人解读。
此前买过一本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内容太多且偏于专业理解困难读到1/7就搁置一旁了,当看到这本《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时,不假思索的想要拜读,一来这个看起来更实用,应该更易懂,二来也想届时两者做个比较或许能帮助自己更深理解关于内心的冲突的内容。
事实是本书确实相对来说通俗易懂许多。
结构上总分总,前言与后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五大章之间与每小节之间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小节类似于一篇或说明或议论或散文的方式呈现,每个小节标题就是那一节讨论的主旨或观点。
关于易于理解,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书中很多专业术语类似于——“神经症”、“现实之苦与心理之苦”、“自我防卫”、“生产性构造与非生产性构造”、“现实否认”、“缺乏式动机与成长式动机”等等,多次引用其他几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观点,来并列讨论解释,但没有深入解释,类似于点到即止,大部分用案例对比还是能够理解,毕竟心理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而本书旨在于讨论人内心的冲突,从客观角度讨论人生的诸多问题,解读情绪性困难,教给读者生存与思维方式。
后记中提到:
人类背负着“矛盾与不稳定”以及“无力与依赖的宿命”。首先要认识到这一本质,而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这样的人类应该如何活着。
人类存在的矛盾(冲突):
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良心与本能冲动,善与恶,神性与兽性,追求冒险与追求踏实,追求独立与寻求保护和依赖,选择退行欲求(暂时性的轻松安全)与选择成长欲求(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等等。
人类会迷失自己,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不植根于自己的生活,活在他人的世界里,逃避苦难,却追求幸福——不做相应的努力,却企图得到(比如不想运动还忍不住吃蛋糕却想变瘦)。
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态度——不逃避“苦难”
文中几乎从头到尾贯穿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苦难通往成长与救赎。
“如果不能做真实的自我,倒不如去做恶魔”,人的痛苦往往在于放弃了真实的自我,违背自己的本心,虚假生活。比如害怕别人的嫌弃,害怕被拒绝,害怕受伤,不敢真实的表达,或者不敢面对那个如果被嫌弃被拒绝受伤的真实的自己。
直面现实痛苦,
面对麻烦痛苦,
承认真相,接受自身的现实,承认自己对自己失望都很痛苦,但只有直视令自己陷入不安的问题,面对,承认,接受,认识到这一点,苦难才会找到解决的出口,才会实现自我成长与救赎。
本书对自己的启发:
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个自卑容易自我否定被动且不会思考的人,习惯于服从,不敢表达也不善于表达,通过本书意识到自己是安全至上的人,害怕被别人评价却又活在他人的目光里,选择了退行欲求逃避成长——比如目前为止没谈过恋爱,害怕受伤,任何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内心的安全底线,如果有冒险就会退缩不前,害怕失败,所以拒绝开始。所以虽然生理社会性都成长了,但心理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本书教会我该如何思考,如何不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改变立场,观察他人;比如每天焦躁不安,易怒时,要思考“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心里乱糟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现在没有意识到什么,自己的无意识中存在问题的症状是什么?”等等多思考为什么,认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自己对问题的态度。
“人的自信,不是来自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多么小的一件事,只要是自己完成的,就能增加自信,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
越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想办法去解决,越容易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力量。——卡伦·霍妮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不是方法论,也不是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发现与认识。对自我感到困惑或对生活感到迷茫请拜读,不能解决问题,但一定能让你认识到一些问题。很多例子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常见的——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或许并不幸福,别人眼中不幸的人却不离开令其不幸的人或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