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以算得上人生中可以说上好久好久的一次经历。响应号召,顺应城市改造升级;签下协议,以期未来美好家园。
这其实是喜事,老百姓其实都是极为认可。从中也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内心深处是感谢政府,在有生之年能够改善生存环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政府点个赞。但这中间,这一路走来,让我切实感到改革的不容易,做老百姓的不容易。
今天即将翻篇了,此事暂时告一段落,虽与我关系密切,但终归有父母的大树可乘凉。与二老的交谈中,他们心中的忐忑,心有余悸,使我感受颇多,今编写此文,以抒心中的些许不快。
最先闪现的词便是“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网络上一查,看到了此文《最先与最后》,引用以下对此文的书评:
《最先与最后》一文十分简短,只700多字,却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不为戎首,不为祸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民逐渐养成了坐山观虎斗的逃避性格,这便使得千年来的中华民族成为容易被欺侮、颠覆、毁灭的民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抓住了学校运动会的生活片段,由竞技者和看客两者对“落后者”的反应,凸现出国人不敢面对失败这一现实的现实,引人深思。
的确,这次的改造,牵涉到几百户百姓,上千人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国人的民性弱点暴露无遗。各种猜忌,各种对政府的不信任,各种的流言四起,充斥着各种阴谋论,哭闹和争吵。也算是和平年代下的一次政府改革运动。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其实,我父母是明事理的本分人家,切身感受到政府的决心和对百姓的关爱,也知顺势而为,但为何心中如此纠结,究其原因,只因今日打破一贯的坐山观虎斗,一马当先了一回。当然这不是指责,而是一次切身的感受,在改革之下,民性暴露无遗。
因从小一心只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与周围人交流甚少,更无深交,置身事外。但父母不同,因今日一事,成为最先,心中顾虑颇多,一时难以平复。最后引用“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最早源自于《韩非子·喻老》和《淮南子·诠言训》的这段解释,拿来宽慰,以期坦然面对。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直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脑子里老想得第一,老想出人头地,心思并没有放在行动上,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瞧见。要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同时,不要患得患失,要做到宠辱不惊,对自己有信心,要“壮吾神”、“悦吾心”,这也是王子期连续赢过赵襄子的原因。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