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回讲的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天封塔。在开始正文之前,请允许我再啰嗦一下天封塔的名字问题,“天封”是建塔的两个年号(正文中有具体介绍),不是“上天册封”的意思!这个错误不但今天的宁波人常犯,一百多年前的传教士在向世界介绍天封塔的时候也犯。天封塔最早的英文有两个:一是TheTienFongT'ah,经典的宁波话罗马拼音,直接音译。二是Heaven-AppointedPagoda,您看看,望文生义了不是!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695)年间,讫于“万岁登封”(696)年间,故以“天封”名,原为天封寺之寺内佛塔。唐长庆元年(821),州治自小溪迁至三江口,筑子城。而天封塔之建在天册万岁(695)年间,盖宝塔先于宁波城一百二十六年遥镇三江口,奇合乃如是!昔堪舆大师郭璞(276—324,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有言:“此地五百年后当成大郡”,果符其言!
天封塔高一十八丈,共七级,俗称七级浮屠,每级六角。七级中又分七明七暗十四格,加地宫四格,共一十八格。玲珑秀拔,巧甲天下。
筑塔之工,可谓浩大。当是时,工匠以江沙铺垫,叠为高坪,运送砖石直至塔顶。工讫后,撤除泥沙,散铺于塔下空地。塔东之大沙泥街、小沙泥街由此而来。
吾郡童谚有云:
天封塔(ta),
十八格(ga),
唐朝造起天封塔(ta),
沙泥堆聚积成塔(ta),
鲁班师傅会呆煞(sa)。
塔成之后,命运多舛,屡建屡毁。宋嘉定年间,元泰定年间,明永乐、嘉靖年间,本朝顺治、乾隆年间均因天灾损毁,只是其间的两次灭顶之灾,却是人祸!
一是在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入侵,守军及百姓在天封塔之上燃放烽火,召集四方驻军,金兵因此生恨,怒毁天封寺、天封塔。
二是嘉庆三年(1789)十二月初三夜,修塔人因点灯不慎,失火引燃修补檐桷(jué)栏杆所用之木材,七级塔檐、平座、栏杆均被焚毁,无一存者,只剩砖砌之塔身。
然,我甬人历来诚心向佛,一心护塔!上至乡绅大德,下至百姓妇孺,无不倾囊相助,全力维护。千年以来,佛塔屡毁屡建,常立城南而不倒!
此塔为全城最高处。郡人视为镇郡宝塔,战时用作烽火塔;承平日,塔顶高悬明灯,照示船只、行人。诸位若能登临塔顶,便可见一番摄人心魄之景象:
南向观日湖,平桥河与塔西河在龙舌尖前相交,远处便是莲心洲上延庆古刹;
西望有月湖,自南向北缓缓伸展;
北眺见鼓楼,巍巍海曙楼与天封塔遥相呼应;
东方卧大江,奉化江水奔流而过,老江桥上车水马龙。
城墙嵯峨,襟江带河,一城秀色,尽收眼底。此时之感,有诗为证:
巍然古塔影浮空,建自何年镇浙东。
直上丹霄云欲破,高凌碧汉日先烘。
梯盘曲曲千层峻,灯映煌煌乙夜红。
俯视一城低矮处,却惊身在半空中!
又有诗云:
天封宝塔镇明州,乘暇登临倦未休。
举目仰瞻银汉近,荡胸平见白云浮。
远穷海宇三千界,高出风尘十二楼。
忽听下方钟磬响,四看星斗挂檐头!
可否听见阵阵丝竹?这日湖东岸,向来是世家大族的聚居之地。少东家您看,湖岸以东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高屋窄巷、庭院深深。船家,请轻轻停靠岸边,小可为诸位讲讲这南湖世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