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一个医生告诉你,你孩子得了抑郁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面前坐着的是一个高三孩子的母亲,男孩我们姑且叫他小松,小松初三高一都在这边补习过,高二学校管理太严,没有时间,高三老师允许孩子私底下找补习机构,所以高三那年,又回来了。小松就读于重点高中,高大帅气,高一的时候算是个阳光男孩,成绩也不差,数学尤其优异(可能父母都是会计的缘故),我想在学校里面肯定能得到很多女孩子的青睐,高三刚刚回来的时候,又长高了,褪去了一些稚嫩,多了一些沉稳,也没有高一时候话那么多,我们想应该是学习压力大吧。并没注意到什么。
小松一直是他母亲的骄傲,一家三口感情很好,去哪都一起。有时候还会两夫妻一起来接孩子下课,吃个宵夜才回家。我们都很羡慕。由于夫妻都是会计,他们喜欢把所有事都安排得仅仅有条,包括小松以后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出来以后有那些国家可以进行深造等等,孩子成绩和人品的优秀,足可以撑起两夫妻所有对未来的幻想。可是有一天,小松妈妈坐在校长室里面,和我们校长聊了整整一个下午,然后黯然离开。出来以后,校长说,小松得了抑郁症,重度,已经休学。这边的学业也没办法继续了。我们惊讶,怎么会这样。
08年入行,从来没听说过抑郁症,后来这个词越来越普及,一直到15年,身边出现第一个抑郁症的孩子,就是小松。再后来,很快的就冒出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一开始都是初三高三的孩子,接着,开始出现13岁,11岁,到今年遇到最小的那个:9岁。我们所有老师之间都避免不了这个话题,到底是怎么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是亲身经历过有学生因为抑郁症半夜从楼上直接落下的震惊,一直到现在都很难释怀,可想而知他家人的痛苦。
我想,其实抑郁症一直都存在,它不是突然出现的疾病,只不过是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检测手段的日益先进和国家对心理医疗的重视,才让这个病更多的赤裸裸出现在大家眼前,但是确诊的病人里面年龄越来越小,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孩子得了抑郁症,我身边的家长通常三个阶段:1、不相信,觉得孩子就只是读书,哪来那么多有的没的,整天胡思乱想。2、不停找原因;开始回想日常生活,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到底是哪里出来问题,导致孩子得了病。3、开始大量查找关于抑郁症的各种信息,如何和孩子沟通等等。
因为我对学生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很多情况下都是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一下检测。很多家长一开始是不相信的,直到医院确诊,就会马上和我联系。我不停和家长强调再强调,你的孩子没做错任何事,他/她只是生病了。不要去责怪孩子年纪轻轻,怎么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不要刨根问底去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要去过度关心孩子心情到底怎么样了,也不要太小看这个病给孩子带来的痛苦。
讲回小松的事,孩子母亲后来还来过一次机构,拿回孩子一些放在这边的学习资料,在教室走廊遇到。我们聊了起来。孩子妈妈眼神暗淡了很多,无论你们信不信,其实每个人每天身上的气场都是有颜色的,如果让我形容,她那天的气场是灰色偏黑,我们聊了聊小松现在在家的情况,她说小松很平静,感觉很正常,但是说不出哪里不对劲。我问医生怎么建议,她说按时吃药,在家调整,有空带他出去走走。我当时这块没有太深的理解,只能说,告诉小松,让他加油。
现在想想,当时的聊天真的是没有什么用。时隔五年,现在让我遇到同样的家长,我会告诉她,我和一些抑郁症的孩子沟通过,轻度的中度的重度的,都有,如果孩子是轻度或者中度的,我一般都会建议,家长得开心起来。没错,作为家长,不能跟着孩子的情绪走,你要有自己的责任,也要有自己的担当,家人是孩子对抗抑郁症的最重要一条防线,如果抑郁症是孩子心里的阴影,那家长就要是太阳,想办法让自己照到他心里更多的地方,不要让他的阴影扩大。但是如果已经到了重度,我会说,顾好孩子的三餐,看好孩子的安全,然后,保持内心阳光,给他们加油,鼓励他们自己走出来。我不是专家,但是我可以说,对于抑郁症的孩子,再去纠结他们为什么得病,什么时候得病,其实无济于事。可是我会告诉家长,你孩子只是生病了,只要方法得当,他会好起来的。
你得心里有阳光,才能面对孩子心里的黑暗。当你发现你心里都是阳光,面对所有问题,前面都会是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