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经典对话》之七
7)韩信与蒯通
韩信不亡,三国不出。
成也韩信,败也韩信。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度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所以他打算停止进军。
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既然没有诏令,为什么不进军呢?何况郦食其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
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攻下了齐国。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
蒯通:“我曾经学过看相之术。”
韩信:“先生给人看相所用何术?”
蒯通:“人之贵贱在于骨骼,忧喜在于面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三项给人看相可保万无一失。”
韩信:“好,那先生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蒯通:“希望随从人员暂且回避一下。”
韩信:“所有人都退下。”
蒯通:“看您面相,不过封侯,且有性命之危。看您的背相,却贵不可言。”
韩信:“先生此话何意?”
蒯通:“当初,起兵之时,各英雄豪杰摇臂一呼,天下有志之士云集响应,像鱼鳞杂沓,如火焰迸飞,狂风骤起。那时,大家关心的只是秦朝的灭亡罢了。
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生灵涂炭,百姓肝脑涂地,暴尸荒野,数不胜数。楚人彭城起事,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而后粮库消耗殆尽,百姓疲苦不堪,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依臣估计,这样的祸乱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
当今刘,项二王,命悬于足下。您助汉则汉王胜,助楚则楚王胜。臣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希望您能听从臣的计策,楚,汉双方,咱两不相帮,让其两利而俱存。而后与咱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局面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凭借你的贤能圣德,现在咱们人多马壮,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于刘、项两军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民请命,那么天下必将群起响应,谁敢不从。
而后,割取大国疆土,削弱强国势力,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后,天下豪杰必将感恩戴德,听命于咱齐国。咱们稳守齐国疆土,恭谨谦让,用恩德感召天下诸侯。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咱齐国。
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对于此事,希望您能深思熟虑。”
韩信:“汉王与我有知遇之恩,他把他的车子给我坐,他把他的衣服给我穿,他还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以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为了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足下自以为汉王好,欲建万世功业,臣窃以为误矣。当初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曾结为刎颈之交。后因张黡(yan3)、陈泽之事,二人生怨,互相仇杀,以至于身首异处,沦为天下笑柄。这两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好的,到头来都是为了置对方于死地而让自己复生。这是为什么呢?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你俩的关系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之结交。而你们之间利益牵连之事,又大于张黡(yan3)、陈泽之事。所以,臣以为‘足下断定汉王不会危害于您,也错矣。
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国的越国得以保存,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而身死亡,野狗已尽而猎狗烹。就情义而论,您比不上张耳陈余之结交;以忠信言之,您也赶不上文种范蠡之于勾践。从此两件事来看,足以断定是非。愿足下深思熟虑为好。
况且臣还听说‘功高震主者危,名成不退者死,功盖天下者不赏’。请让臣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xing2),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如今您有震主之威,挾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您带着这样的功绩和声威,哪里是你可以去的地方呢?夫势在臣子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先生提醒,您暂且去休息,容我考虑考虑。”
数日后。
蒯通:“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够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之人,实在少有。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
甘愿劈柴喂马之人,会失万乘之权;安心微薄俸禄者,必失卿相之位。故智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有判断是非之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此乃百事之祸根。所以说‘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蝎之毒刺;骏马之徘徊,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ben1)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哑之人之指麾(hui1)’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宝贵的。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愿您仔细斟酌。”
韩信犹豫不决,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勋卓著,汉王不会夺走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不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后来,刘邦“伪游云梦泽”而绑韩信于车上。
韩信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王。’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骗韩信入宫,韩信被再次捆绑。
韩信临时之前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被诛杀了三族。 高祖刘邦知道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问:“韩信可有遗言?”
吕后说:“听韩信说‘恨不用蒯通之计。”
刘邦下令抓捕,蒯通被捕捉带到。
刘邦问:“你是否唆使淮阴侯叛我?”
蒯通:“是的,我确实教过他,可惜竖子不用臣之策,所以才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用臣之计,陛下怎么能够灭得了他呢!”
刘邦很生气,下令:“煮了他。”
蒯通:“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冤枉!你唆使韩信造反,你还冤枉?”
蒯通:“秦朝纲纪败坏,政权瓦解时,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英豪云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之。跖(zhi2)”之狗吠尧,非尧不仁,狗非尧之狗。当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啊。况且天下磨刀霍霍,手持利器,想干陛下这营生的多喽,只是力不从心罢了,你怎么可能把他们都煮死呢?”
高祖说:“放掉他。”
赦免了蒯通之罪。
韩信不亡,三国不出。
成也韩信,败也韩信。
如果韩信真的用了蒯通之计,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呢?三国的故事会不会提前呢?那岂不是成了《楚汉三国志》?
谁知道呢?如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况且后来三国的故事也不逊于楚汉!
《古代十大经典对话》会持续更新
记得关注点赞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