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很多人看过,没看过的也熟知那句: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她自己说:《情人》这本书“大部分是由过去已经说过的话组成的”,用“我”第一人称口吻写我的情人、我的母亲、我的两个哥哥、仆人。自传式的小说,15岁贫穷的法国白人少女和富裕的27岁中国男子在西贡的悲剧爱情。
第一次读就是王道乾版本的《情人》。不能读很快,要很慢去体悟情绪微妙的递进转变。全文整体的基调都是灰暗破败的,时间和空间都带着痛苦和压抑,弥漫开来的沉重击倒一切,挥之不去的哀愁。她不爱这个世界,她溃败一地。
不长的自述中,以“我”为中心,冷淡的回忆那段岁月,压抑丰富的情感,多少能共情到她对家庭、母亲、大哥的愤恨与冷酷,我们不能完全参透她对中国情人的爱意深浅,她把真实的感情藏了起来,从眼神、肢体我们看不透。她虽小,却面无表情的鄙视周围的一切,逃不脱的斜眼面对。他,她对他的称谓,我们永远不会从杜拉斯笔下知晓这个中国男人的名字。她看他,他面对她,一方高傲,一方卑微。他总爱哭,奴性、自卑、敏感。他谨慎胆小的爱,她的爱包裹起来,窥探不到真实,她选择性的表达。
看的懂法语和英语的,想看可以去看这一本。欣赏中法英不同的文学美和表达的异同。
而《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在听闻他已死去多年后写的,可以看作《情人》的续集。
在她经历了战争、饥饿、亲人死亡、集中营、结婚、离婚、别离、离婚、写书、政治活动、共产主义运动后,生命的晚年之际,杜拉斯写入了之前没来得及写的故事。
她重新审视过往,直面自我,77岁孤身一人回看15岁的自己,带着怀念似得狂喜重新评估那场爱情,想念她的母亲和哥哥们,和她当时所拥有的一切。
比起《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更偏向于电影台本,专为电影而写。精确到帧的画面镜头感,电影慢叙事的手法,精简的语言表达,回忆与现实相交,实物、色彩、构图、取景、运镜、人物、台词、背景都很完美,我更愿称杜拉斯在《中国北方的情人》中一人担当了编剧、导演、摄影、场务、道具多角,用更加深厚直露的情感,绵缠酣畅的叙说,用文字为读者缔造了一部细腻入微的文艺片。文字太美了,一口气读完,怕放下再读就毁了酝酿的初感觉,氛围不易。
《中国北方的情人》和《情人》的故事大体是一致的。区别就是,杜拉斯在《中国北方的情人》里直抒的承认和疯狂的表白对中国男人的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晚到的道歉,这种爱因时间发酵越发深刻,她纠正了她少年的错误和对中国男人的伤害,本就是双向奔赴的爱,彼此为这份爱所受的幸福和痛苦历历在目无法忘却。向世人宣告,她一直爱他,很爱很爱。
如果说《情人》是逃离少女时代痛苦的回忆自传,那么《中国北方的情人》就是对那段岁月里的人和物的留念和追忆,带着快乐和幸福对生命来处的深情回望。追逝回不去的童年和走失的亲情和爱情。
不去评价杜拉斯在中国男人和小哥哥之间经历的唯一爱情,以及她丰富的情史。
电影《情人》选角选的很好,少女的故作成熟和天真,梁家辉影帝式的角色诠释和颓废少爷的气质。感兴趣的小蜗可以重温一遍。佳作佳片互相成就。
Beyond《情人》,杜德伟《情人》,蔡徐坤《情人》,刀郎《情人》,无数翻唱。都是情人,会是爱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