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前言: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1)
在上“文学文本解读”这门课时,老师谈到《金瓶梅》,剖析了其中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例如西门庆,典型的“圆形人物”。
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地谈到其中有大量的性描写,这也是它被作为历代禁书的重要原因,但老师说,我们作为中文专业的同学,应该去读这本书。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自是不必多说,但《红楼梦》是从《金瓶梅》发展而来。“《金瓶梅》是起点,《红楼梦》是顶峰。新的里程碑,应该从《金瓶梅》算起。”
(2)
读小说不应该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偏见,一说到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批判了抨击了……,一说《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社会的ABCDEFG,“书本无辜,读者有心,鲁迅先生的小说再微言大义,也有怡情悦性描绘市井之处,而《红楼梦》,其中的衣裳饮食,世俗百态,可以一一读来。”对《金瓶梅》这部小说,如果一味把它看作淫书,是暴殄天物;对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其作为政治课本来深挖,挖出了其深刻的思想,却委屈了他的才情。
《金瓶梅》中有许多令人脸红场面的描写,也许我应该感谢毕淑敏的文章启蒙,以及后来看的弗洛伊德,罗素,马克思等,是他们让我以正确、淡定的观点来看待这些。
(3)
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从六岁开始》,我觉得中国的性教育真的是太落后了,父母几乎从来不会和你谈起这些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禁忌。尤其是对中国女性而言,这更是一个不能触及的话题。可你知道吗,在美国,对女孩子的性教育,从6岁开始。6岁,很惊讶是吗?在我们中国,6岁的孩子只会玩泥巴,在父母眼里,6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该怎么和她们开口谈神秘的性。“6岁是一个界限。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知性为何物,除了好奇,并不觉得羞涩。她们是纯洁和宁静的,可以坦然地接受有关性的启蒙。错过了,如同橡树错过了春天,要花很大的气力弥补,或许终生也补不起来。”
(4)
谈到弗洛伊德,就不得不提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在理论上,弗洛伊德认为爱情源于性,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在这个问题上,罗素的观点和弗洛伊德有异曲同工之处,罗素同样认为“爱情源于性,又高于性。”关于性和爱情,大概有三种论述。自然主义,说白了,就是认为爱情和肉欲有关,个人认为这是很庸俗的,如果单是如此,那么人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超理性主义,说简单点就是柏拉图式精神恋爱,非常纯粹;辩证唯物主义,爱情的本质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5)
再回溯到《金瓶梅》,从弗洛伊德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看,《金瓶梅》中的性描写实际上也是对人性在封建社会被压抑、殄灭所产生的各种不合理的丑恶现象和变态现象的厌恶与鞭挞,这是作者向封建伦理纲常礼教发出的最直接的嘲弄与挑战。
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文化眼光来重新认识《金瓶梅》呢,这是值得深思的。而由《金瓶梅》所触发的中国的性教育、爱情与性等问题的思考,我想,这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有着深刻渊源的人文命题。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也许可以把它跟西方的人文主义,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等理论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探讨一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完)
抹茶与十一,原笔名“by风烟俱净”,中文系伪文艺女青年一枚,写温暖走心的文字。喜欢的话,不妨点个喜欢,也可以关注我。欢迎分享至朋友圈或微博,转载请后台私信我并标明出处、作者及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