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规划步骤
1、对现有系统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从类似企业和本企业内部收集各种信息,站在管理层的高度观察企业的现状,分析现有系统的运行状况。
2、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应该包括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政策、组织和人员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的目标,还反映真个企业的目标。
3、分析子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划分,并详细说明各个子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
4、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可以对子系统的优先级进行设定,以便确定子系统的开发顺序。
5、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召开可行性论证会。
6、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落实各项假设的前提条件,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及其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系统设计任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正式作为系统建设的依据。
项目机会选择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是指在企业当前的条件下,是否有必要建设新系统?以及建设新系统的工作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可行性包含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过程:1、复查系统目标和规模 2、分析现有系统 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用户复核5、提出并评级解决方案6、确定最终推荐的解决方案7草拟开发计划8编制和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
经济可行性:也称为投资收益分析或成本效益分析,主要评估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项目建设后可能的经济收益。
技术可行性:也称为技术风险分析,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以及技术能力约束。
法律可行性:已成为社会可行性,具有比较广泛的内容,他需要从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会因素来论证信息系统建设的现实性。
用户使用可行性:也称为执行可行性,是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包括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要求等,可以细分为管理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
管理可行性:从企业管理上分析系统建设的可行性,高层领导不支持的项目一般会失败。
运行可行性:也称为操作可行性,是指分析和测定信息系统在确定环境中能够有效工作,并被用户方便使用的程度和能力。
成本效益分析
按照成本性质分类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变动成本:也称为可变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混合成本:
按照计入方式分类:
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沉没成本: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收益分类:
有形收益:
无形收益:
盈亏平衡点
利润=销售额-成本=销售额-(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当利率=0时就是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注意:可变成本和销售收入成正比。
净现值
静态收益计算方式:不考虑金钱的时间价值,只看项目周期投入的和产出的绝对数字。
动态收益计算方式:考虑金钱的时间价值。
净现值NPV是考虑了金钱的时间价值计算出来的净利润,公式为:
其中CI是第t年的收入利益,CO是第t年的支出成本,i是折现率。项目周期内第一年都这样计算在累加,得出总的NPV,就是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净利润,NPV有助于公司判断项目是否盈利。
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是项目净现值与原始投资总额的比率,公式为
分子是NPV,分母是原始投资总额,NPVR有助于公司选择投入小,产出高的项目。
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金钱的时间价值,只看项目周期内绝对投入和产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所有的投入成本。
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金钱的时间价值,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所有的投入成本(净现值)。
投资回收率=1/投资回收期*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