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一位热爱艺术设计,爱美,爱一切新奇事物的妈咪,那么邀请孩子一起看展,会是很好的一项亲子活动。尤其在这样的酷暑,钻进清净、空旷、凉爽的展馆,和孩子一起穿梭在声光波和视听场之间,聆听透明Transparent 触摸无形Invisible 感触无限Infinite......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的《透明的声音 Listening to Transparency》(时间:2017\05\08-07\30)来自全球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分布在美术馆内,将如同一个巨型乐器,为观者演奏出一部不停歇的装置“组曲”。
展览中大多数装置作品以空间化设计为基础,借助各种透明材质或发光材料,传达出“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作品呈现出的自由、梦幻、离散、矛盾......的美学图景。
Electromagnetic Soundscape 《电磁音景》一件声音互动装置,孩子们来来回回好多次,才发现其中的奥秘。
运用电磁技术将声音与空间再度解构,一个个通电的铝制框架悬吊在空中,手持特制仪器走近这如悬浮都市般的装置,才能聆听到艺术家录制的电磁音景。
悬挂在中间的是声音及视觉装置作品The Fall of the Angel 《天使坠落》,孩子们试图想要拉拽和挤压,危险的小孩啊!果断领走。
孩子们喜欢这个区域,因为有轻轻脆脆的悦耳声音。很多砂岩板分布在空间里,大多数烧制好的陶土圆环在地面向外拓展,其他的则吊在电机上拂过静止的元素。和谐而微妙的摩擦感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好似“催眠的芭蕾”,一首由段落随机搭配出的歌谣。
Schizophone《听觉义肢》雕塑,是一个转变聆听、感知声音环境方式的假体。它揭示了我们的耳朵无时无刻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辨向工具。
孩子们很喜欢这个作品,互动性很强,他们通过变换角度来改变声音的变化。两个塑料圆锥聚焦从两侧传来声响,通过增强声响并把左右耳对声响的感知分离开来,它在对音景的感知中创造了奇特的声觉效果,表现出多重的细微声音,而这些都是通常情况下是听不见的。
小白妹妹和妈妈说着刚才听到的有趣的声音(孩子甜甜的笑是最好看的)。
Ellipse 《椭圆》是由十六支三脚架上的麦克风组成,这些麦克风被“逆向”用作扬声器,以此重建起回荡在装置中的声响,描绘出一个充满悬念的椭圆效果。这个设备的静态面会与通过声音脉冲模拟的变速圆圈运动的运动产生对比。孩子们在这里绕圈,跟随声波频率尽情漫步。
D'Ore et d'Espace 《此时此地》声音装置,是由玻璃片群组组成,水晶般的声响,“音符-珍珠”汩汩流淌。这些模块化的装置由两百余件写在玻璃上的乐谱构成,每个展览都是一次新的创作,艺术家会根据其空间设计出一些“想象性建筑”。
用金色墨水写在玻璃、金箔上的乐谱,通过固定在板上的传送器,声音在玻璃表面震动传播,起到了扬声器的作用。声响和视觉在此间互相回应,不同乐谱则表现了我们听到的全部美妙乐章。
Somniloquy 2015《呓语 2015》是呓语系列延伸和影子研究的新作品。吃瓜群众的玩法就是,先站在光影下集体“纹个身”,这也是一种创造力哦,哈哈!这组作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他们一定觉得自己有魔法,小手摆动光影就会变化,怎么辣么神奇!
影子属于二维世界,触摸不到但无比真实。上下做呼吸运动的铁盒子里放置了不同颜色的 LED 灯,形成一组色彩矩阵。灯光的运动以及相互影响形成整体的光线效果,模拟昆虫族群之间的动态影响。
哇哦,好像面包烤熟了,鼓起来了!又好像升降架,凸起来了!孩子的想象力在不断关联和扩展......
Green Sounds 《绿色声音》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手机、互动感应装置、音频的高低起伏等在展览空间中重现了花园的视听环境,观众可以手持ipad演奏和体验花园中声音的高低错落。
但是吃瓜群众有自己的玩法,智慧和创造力那是无比强大的,大蛇精带着两个小蛇精,忘情的扭啊扭,哈哈哈~
Fantome《幻影》装置作品,在 30 米卷轴的风景图上使用了图像炸裂的效果。孩子们觉得这些都是蛋壳,大鸟、恐龙......那么里面的宝宝呢?
其实展览中很多作品我们无法解读,而且孩子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作品主题很多时候差异是很大的,这种时候就追随内心,艺术本就无界限。
蒋勋先生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书里提到“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美是没有功力和目的的, 就像听一首音乐、欣赏一朵花、看到晚霞时,我们有很大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是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功利性的。”
也许你心里也会犹豫,去看这些艺术展、设计展或是博物馆,跟艺术亲近获取了这种“喜悦”有什么用?美国当代的一批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们也曾激烈地讨论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经达成。”
艺术美术也好、建筑设计也好、科技智能也好,都只是不同方式的表达和表现,结合设计思维的广义和包容,可以搭载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和实践。
我一直在探索实践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方式方法。国外的很多先进理念和环境让人向往,但所有的实践和创新都必须考虑到我们现实所在的环境当中。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家庭,中国孩子,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希望身边每个孩子都能发掘自己的特质,以迸发出的热情为起点,内驱动力加强,学业成绩提升,自信心增加,进而主动对创新,对择校学业,甚至人生发展方向产生更多的思考,成为更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