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在谈人生时,说过这样的话:“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娇纵坏孩子。”约翰逊博士不完全反对体罚,孩子的行为若是不正,在他的身上肉厚的地方给几巴掌,他认为是最简捷了当的处理方法。
我是同意梁实秋先生对体罚的态度的。对于小孩子,仅仅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有时候说破了也是难以奏效的,适时而必要的打是应该的,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意想不到的。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说服教育说的道理,光是道理,小孩子有时是听不懂的或听不进去的,而必要而适时的打则是给他以突然的警醒,给他一种强制性的制止,从身体本能上意识到再这样做是要付出疼的代价的。这就像森林中的小动物,在出去觅食时或是跑动时,可能会碰上树桩什么硬的东西,身上突然疼了起来,再碰见这样硬的东西,自然就长记性了。你不用跟它说要绕开这些硬的东西,它自己也明白了。孩子在小的时候,一样存在着动物性本能的特点,有些问题不光是道理能够解决的,体罚当然不是唯一的,说服教育,同样也不是万能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说服教育和体罚都是需要的,单用哪一方面都容易让孩子营养不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服教育和体罚不是一对翅膀,能载孩子飞翔。要以说服教育为主,打,一定要掌握时候,不能动不动随便上来就打,打得次数多了,作用就没有了不说,还会起到逆反的作用,让孩子心灵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所以说,说服教育需要法子,打也需要艺术。这就像做菜搁盐,搁少了没味了,搁多了就该糇『hou,形声字,形容吃过过咸的食物之后引起的干渴和声音嘶哑。』嗓子了。打,只能是说服教育的辅助手段,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舍得用板子可不是真的要拿板子超孩子身上招呼,要记住梁实秋先生提醒的,打,要往孩子身上肉厚的地方给几巴掌就行了。千万记住,打人不打脸。所以,当父亲的选择的一般都是孩子的屁股。
体会:
肖老在这篇这种阐述的观点我很认同。打,不是目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打,不能什么地方都打,要往肉多的地方打;打,也不是随时都可以打,要瞅准时间给孩子以警醒。
回忆儿时,自己曾被母亲打过一次。虽然,不是特别狠却永生难忘。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跟着婶婶到外村去做礼拜,由于事先没有跟家里人打招呼,当我回来的时候,母亲火急火燎地问我到哪里去了,我紧张得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一句。看母亲的神情,她似乎很愤怒,也许她找了很多地方都不找不到我。本来说好周日下午要洗澡的,可是烧好的热水却凉了,只能重新烧。母亲将我推到小河边,让我反省。
印象中,她并没有真的拿起鞭子打我,但那一次却让我记忆深刻。
与弟弟相比,我显得轻了许多。还记得弟弟小的时候,不知犯了什么错误,母亲气极了,手机拿着一根很粗的棍子,追着弟弟,准备将他绑起来打。见母亲生气的样子,我想弟弟一定是闯了大祸。要不然,母亲是不会那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