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想到培根的《谈读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1章,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论反映在自然主义的科目和人文主义的科目的划分上,具有使人文主义科目变成过去的文学记录的倾向。杜威在这一章里追溯二者不相交的历史原因及其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预示着自然与人性的紧密联系。
在这一章里杜威提到培根推崇自然主义兴趣与人文主义兴趣的联合,提到培根攻击旧学和逻辑学,提到他预言未来前进的方向。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谈读书》哪里只是泛泛而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其实说的是学什么科目的问题,尤其提到经验的作用,这就是培根的实验主义哲学啊。
而如果不清楚培根之前有什么相关的哲学观点,那真的读不懂文章里提到的经院哲学神学等是怎么回事了。
《谈读书》这篇随笔作为课文,存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首篇,《短文两篇》的第一篇。
上学期教这篇课文,还是上的公开课,单单分析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思路就用了一节课。
也许很多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会觉得核心教学目标应该是判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但是,前提不应该读懂吗?估计很多同学会有很多读不懂的语句,毕竟学生缺少相关的哲学历史基础(历史课上学的一点点,还没有与语文科目杂交)。
如何读懂呢?
有的老师包括我以前,都是这样上的:简介作者,概括内容,找论证方法说作用。
我也简介过作者,就是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与成就,与课文基本没什么关联。导致学生对作者了解一点点,但是对理解课文内容毫无裨益。
以后再教学这篇课文,前半节课,我会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适时介绍前后哲学背景,这样能更深刻地理解培根的主张,也更能理解作者的伟大。后半节课,再聚焦论证方法及作用。
毕竟,读懂作者观点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前提。
惭愧的是,我之前对培根的哲学观念也是了解不多,糊里糊涂。
所以,备课真是没有穷尽,尤其是得有西方哲学发展史这一智力背景,这真不是靠一本《苏菲的世界》就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