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国庆这几天的得到APP中连续都在讲诗。怎样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他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讲解古诗的平台有很多,讲诗词的名人大家也数不胜数,但是罗胖讲古诗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讲到了更高、讲到了更广、讲到了更远的境界,不拘泥于原诗的诗意、诗境、诗句的范畴,这就是精微与格局的差异,也是他切入这个话题的立意所在,从而也实现了得到差异化续存、深入持久化品牌化塑造。下面,就以我浅见拙识,做一个分析。
第一天,他分析了诗鬼李贺作的《李凭箜篌引》,这诗写得纵横磅礴、上天入地、毫无羁绊,完全从一个文人的世界里追求文字与音乐的完全契合,从纯文学化表达而言,似在白乐天之上。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奔放澎湃的激情,用词不激荡,但其情感完全与李白相媲美。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更多地把他文以载道、文以叙理的理念融合在其中,因此才能嘈嘈切切错杂弹,把所有感情,对音乐的感觉像缝纫一样细密无疏,不留丝毫缺隙,严整合缝,没有纵横捭阖的气势,但却是如细雨润泽心田!两人用诗写音乐完全是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因而表达方式也会大相径庭,各具特色。
诗的跳脱雄奇与绵延承续可以独立构建能量场,可以塑造一个独立甚至完全碾压、颠覆现实的情境,有点儿像是虚拟现实技术吧,用乔老爷的话说就是“扭曲现实力〞。比如王维《春涧》中〝人闲桂花落中的桂〞字,用春天并不存在的桂花,言其细小身轻,与月出惊鸟的意象,共同衬托春涧的寂静、人心的寂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乌啼到底是山,还是乌鸦在鸣叫呢?寒霜明明是凝在地上和树叶上,怎么能够弥漫整个天空呢?江枫渔火怎么能对着愁绪入眠呢?那时候寺庙里晚上也不会敲钟的。这诸种具象与意境,就构成独到的景致,乃至后世,反而要去找出与之相叩合的一套说辞来,或者是仿诗境而构实景。
而王之涣的《登鹊雀楼》的精妙在于,细究前两句之后,就不仅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后两句表达的登高望远之意,还有更高站位之后可以看清事物发展的脉络走向问题,因为身在陕晋交界之处的鹊雀楼上,绝不会看到黄河东流去的景象。这是以前读此诗未曾领悟到的。也许他说得不一定对,但是他至少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了。
柳宗元的《江雪》,在营造一种孤抜独绝的意境,以及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悒之外,还教授了一种身居闹市而心灵独处千仞万壁之境的方法一一为自己搭一个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贾宝玉心中灰飞不至的绝孤结界,让心灵自在翻飞一一也是五柳先生向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修炼大法。
古诗之不传一方面缘自普通话中入声字的消亡,另一方面缘自人们追求浮华现实和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但诗的美和韵,乃至场与力,进而影响人的心和魂,还是于生活大有裨益的。有了对原诗语义和语境这些基本知识打底之后,再听他讲诗,还是有新意、有提升、有思考的。
我是冰珊醉红楼,喜欢红楼,爱读书的理性财经人,欢迎关注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