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异乡的我,每临端午节的到来,就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使我陷入了端午的沉思之中。
竞渡深悲千载客,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妈妈总给我讲屈原因为楚平王而投汨罗江的传说。从此便有了端午节,那个时候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端午节是由屈原而产生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才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只留下千古遗憾!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汨罗江的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因此有了赛龙舟的习俗,百姓把饭团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粽子的习俗,百姓们把雄黄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屈原值得人们怀念,端午节作为政府规定的节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
在我记忆里,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也各不相同,但都大同小异,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挂艾草、赛龙舟等等。
小时候,端午节我们这里有叫耽误节,因为正赶在麦忙之时,大人们都急着抢收抢种,唯有孩子们不依不饶的要这要那。但
再忙,大人们还是要抽时间为孩子们准备一点端午用品的。
端午节前几天,小货郎的叫卖声,都已经响彻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卖香——草——雄——黄 ——啦——”声音由远而近,母亲听到叫卖声,就出去等着买些回来。
香草配上艾叶,用来缝香布袋,配上五彩线,佩戴在小孩子的脚脖,手腕,脖子。香布袋跟脖子上的五彩线连在一起,在胸前吊着。
母亲白天忙碌,总是赶晚上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各种各样的香布袋,母亲的手非常巧,缝出来的香布袋非常漂亮,戴在胸前,浓香扑鼻,人见人爱。
虽然正值三秋大忙季节,父亲为了不耽误生产队的工作,老赶在五月初四中午去割艾草。回来后先挂门两边一些,多余的就放在通风处凉晒,晒干后的艾草药用价值很高,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灭虫灭菌等等。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可没有蚊香,或杀虫剂,整个夏天,都是用艾草加蒿子,傍晚,屋里点上一撮,待屋子乌烟瘴气,关闭门窗,熏一阵子,一晚上都不会有蚊虫叮咬。女人坐月子,用艾草熬水给孕妇和小孩擦身子,可驱风除邪。
端午节那天,娘早早就把二哥和三哥叫醒,让他俩提桶拿杠子,去河里打水。端午节早上全家人要用河水洗手洗脸,还要擦身子。说是用河水洗了败毒,不容易生病。
那时间的河水清澈见底,没被污染,河里野生鱼很多,还有乌龟。平时大哥和二哥闲时拿个叉子,去河里扎鳖,给大姐炖汤补身子。现在河水污染,鱼类早就没法生存了。
每人要吃几个蒜,蒜是败毒佳品。端午节吃蒜和用煮过蒜和鸡蛋的水给小孩子擦身体,能预防薄皮疮。
原先医学不发达,乡村的医疗条件更差,五月在历史的记载里是毒月,端午又是毒日,五月是五毒出没的季节。进入五月,天气燥热,温度高湿气较重,小孩子容易感染一些疾病。所以,煮蒜吃,挂艾叶都是防止疾病的。
端午节那天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母亲用碗把雄黄倒碗里,再倒上酒,让我们每人饮一点点,除灾驱毒。为了健康,我每次都是闭着眼睛喝一点。最后母亲把雄黄酒搅几下,用手拈着,把雄黄洒涂抹在我们的耳朵,肚脐,手心,脚心,头顶,额头。好长时间雄黄酒的气味都在我们身上驱之不去,母亲说,蛇,蜈蚣,蚰蜒……只要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躲的远远的,这样毒虫就不会伤害到我们。
星转斗移,不变的节气,变换了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风俗习惯也有所改变,粽子还有人吃,五彩线很少有人给孩子绑了,香布袋也没人想起来缝,蒜煮鸡蛋小孩子也嫌不好吃。家家户户也很少有人挂艾草。清清的河水已被污染,没有人再用河水洗手洗脸,擦身子。
眼下,唯有不变的是艾草的药用价值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艾叶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神药了。艾叶是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但,艾叶的用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产艾产品的商家和产品层出不穷。艾灸宝,艾条、艾枕头、艾褥子……,那真的是百病之克星呀。
总之以前的习俗好多都不见了,时光无情,岁月有痕。记忆深处的端午节,却历历在目,那种氛围仍然那么清新,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