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太子诵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武王深知,他即将留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他需要给这个新兴的王朝找一位可靠的监护人。周武王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应急之举,不仅给西周王朝奠定了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根基。
周公东征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诵即为,他就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
周公的摄政使监视和防备商人活动的“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感到不满,这也给了蛰伏在商人旧地的武庚一个东山再起的时机。他联合三监进行叛乱。和商人关系密切的奄和蒲姑两国也伺机而动。整个王朝的东部地区陷于混乱之中。在仔细权衡了形势之后,周公果断决定率军东征。
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东征的周公是坚定的,不彻底镇压这次叛乱,他绝不班师。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在夏商就已经存在。一般认为,那时的分封制度,是在氏族方国的自然分化之下形成的,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把它们纳入夏商王朝的统治之下。
要让殷人真正臣服,要想真正统治这广大的国土,夏商的这种分封制度显然行不通,三监之乱足已证明。
为了解决武王留下的问题,周公推行了新的分封制度,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政治行为。它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推行分封的方式,用政治手段人为地建立经过设计的政治格局。
周公成王时代的大分封,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
在分封之前,周康王认真考察了地图,每一个受封的西周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每一个分封都有明确的目的。
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封的封国,商都朝歌所在。伐灭武庚后,康叔受封于此,目的是在原来的商人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控制。
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的另一个主要讨伐对象蒲姑所在。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燕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族。
晋国,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晋国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
三监之乱后,周人想出了一种解决旧族势力的新的安置方法,就是把他们迁出传统聚居地,并且分散其族众。
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受封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是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侯的。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迁来的。
以往的国都是因氏族的自然聚居而形成的,偏重于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的概念。
西周分封以后,血缘和地域结合起来,它标志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迈进。
“家国同构”——西周的宗法社会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推行宗法制。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
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
周人还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姓诸侯国之间就建立起了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
通过宗法制,周王室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和贵族之间,确立了宗法上下和君臣上下并存的等级关系。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宗法的网络之中,而这个网络的中心点,是绝对的大宗——周天子。这个绝对的大宗同时又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王的称号。
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他们不再是小邦周,而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国。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摄政时期,西周王朝参照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定了自己的礼仪规范。
西周王朝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
自天子以下,王朝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各自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不得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周礼》《仪礼》《礼记》是礼经的三部典籍,并称三礼,被认为是记载了西周王朝的制度礼仪规范的典籍。
周礼被后人细分为吉、凶、宾、嘉、军五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基本框架是政治制度、设官分职,是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礼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巫术走向礼治。
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周礼,通过一系列贯彻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礼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非常有序的礼仪文明之邦。
宅兹中国——营建洛邑
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收购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十年之后,文物学家马承源在器底内胆发现了铭文。让他吃惊的是,铭文中有“中国”二字。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西周的东都成周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