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广阔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有4000亿颗恒星,而宇宙中有1000亿到2000亿个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再算上恒星周围的行星,那么全宇宙的星星数量绝对是一个令人咂舌的天文数字。
哇哦,这些多的行星上面会不会有生命,甚至会不会有和人类一样智慧的生命。外星生命究竟是什么模样? 外星生命的家园又是什么光景? 他们是善是恶,他们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吗?
《星际战争》又名《世界大战》,这是一本一个世纪之前就诞生的科幻小说,是英国科幻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经典代表作。 小说背景采用真实地点, 并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整本书的风格像极了一个劫后余生的幸存者讲述的一场生命历险记,惊心动魄而又栩栩如生,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星际战争》中威尔斯对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也成了至今为止美国科幻题材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冲突:掠夺生存资源。从此在科幻题材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战火不断。
在科幻的笔下,我们的思维可以跨越宇宙百亿年的历史,也可以预测人类文明未来的样子;成年人可以在宇宙法则的背景上进行各种大胆的思想实验,也可以探讨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然而,比起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愿意在跌宕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里感悟勇气、执着、乐观、同情、怜悯、宽容等美德,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聪明的孩子都爱读科幻书
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说:“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岁。”民国期间,梁启超曾引入科幻小说来启迪民众的智慧,鲁迅则翻译科幻大家凡尔纳名篇,推荐给国人。很多大师都认为读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够打开一个人的思想。
也许会有家长觉得,读科幻作品好看是好看,但是用处并不大。这可就大错特错了,读科幻作品的用处可大了!
当代科技技术领域大咖,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苹果的乔布斯、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这些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幻爱好迷。成年后他们开创了一番脑洞大开的想象事业,这与他们在科幻作品中培养的开放性思维不无关系。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科幻作品的陪伴。从5岁开始,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就有一种想要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这种有着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是每位家长都有义务去好好引导和保护的。
中高考开始考科幻小说
关注教育动向的爸爸妈妈应该都知道,科幻文学已经成为孩子阅读的一大热门。2017年,阿莫西夫负的某部经典科幻小说,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
最为明显的,就是近些年的中高考,科幻文学越发受到青睐:
2017年,韩松的《收音机时代》被收录进北京初二语文考卷;
2018年,刘慈欣的《微纪元》入选高考阅读题;
2018年,全国I卷的作文题《写给2035的一封信》,旨在考察孩子对科学和科幻的理解;
事实证明,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中高考的考查范围,给正统的语文阅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未来中高考会越来越注重丰富阅读类型、拓宽阅读面,不能只局限于考试读的那个小范围!
很多同学也懂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鲁迅老舍、世界名著对于很多00后来说晦涩难懂,很难坚持读下去。而科幻小说就是很好的阅读兴趣点。即便大“部头”、阅读难度不小,接受起来却并不困难。
读科幻作品,可以塑造孩子更宏大的世界观,激发孩子潜藏的想象力,让孩子对宇宙万物保持着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关键能在无形中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认知:如何在身为个体的限定之外,去认知自己,去敬畏生命及去应对未知。
写在最后
在早几年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中,曾有人提问奥斯卡教授“如何才能让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奥斯卡教授说:“就像我一样,不停地向你们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在要求你们去思考;孩子也是,要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给他们知识,而是要把问题放进他们的头脑里,让他们去思考。”
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就是多读科幻作品。它不像历史小说、文学作品等,提供给孩子现成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是把问题放入孩子的大脑,比如人类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个人命运与抉择、外星生命的价值衡量……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