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郭小唐不到三岁就上了幼儿园。于是开启了我与老师打交道的漫漫长路。
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反观家长,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助理型
同事小李自从儿子上了幼儿园就变得出奇的忙。周末儿子班级要搞活动,小李到处联系活动场地,帮助老师购买所需用品,小朋友聚餐,她请假去园里给老师打下手,幼儿园演出,她起个大早,自备化妆品给班级的孩子化妆……活脱脱一个班主任助理。
半年下来,幼儿园颁了一个家长委员会的证书给小李。小李告诉我,现在班里有什么事,老师都跟她商量,有些决定也通过小李来传达给其他家长。
这个特殊身份带给小李的,是老师的信任,这是其他家长所羡慕的,起码她是这样认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惠及了小李的儿子,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老师会顾及孩子有个能帮忙的妈。
妈当到这一步,可谓是非常尽心尽力了。
2 甩手掌柜型
媛媛在一所幼儿园当副园长,经常跟我们聊起园里所见所闻,她说现在甩手掌柜型父母挺多的。这种家长一般以事业为中心,孩子多数交给隔辈照顾,接送啊,平时生活都不管,只有周末有时间了才去看看孩子。
这种类型家长的孩子都有明显的特征。因为长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他们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还有的呈现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遇到这类家长,老师很无奈。比如发现孩子最近闷闷不乐,或者容易发脾气,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很可能会跟家长沟通,来共同解决问题。这类家长可能觉得老师大惊小怪,事后用物质满足孩子,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
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时常在身边陪伴,用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拥抱来疏解心中的情绪,而不是偶尔一下的看望和棒棒糖。
3 随大流型
开家长会的次数多了,班级小朋友的家长们互相熟悉起来,我发现有这样一类家长。
他们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一定的原则,凡事喜欢与身边的家长比较,教育理念总被限制在大众普遍认可的范围内,绝不标新立异,没有因材施教的意识。
很难想象这种复制式的养娃,会给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孩子多大的成长阻碍。
老师往往很无奈,在幼儿园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能给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是有限的,就算老师有因材施教的心,还需要家长能够在理念上很好的对接,给孩子创造一个全方位的统一的成长环境。
4 不信任型
没有不疼孩子的家长,但也要分怎么个疼法。
儿子班里有一个小帅哥,我承认论颜值真的比我儿子郭小唐高。通过班里给家长装的监控软件经常能看到这个孩子趴在地上。出于好奇,我问过班主任原因。班主任李老师却开始向我倒起了苦水。
小班的孩子主要以培养好习惯为主要学习任务。孩子们无论基础怎样,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训练都能改掉不好的习惯,而建立良好的习惯。
老师想改掉这个孩子喜欢趴在地上的习惯,不料孩子的父母在监控上看到老师企图拉起地上趴着的孩子,(当然孩子不太乐意)当天就跟老师翻了脸,跑到园长室投诉去了。考虑到家长的态度,老师也就不再去刻意纠正孩子,所以直到中班,这个颜值爆表的孩子还保持着趴在地上的习惯。
其实每个家长都会或多或少的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被欺负?老师会不会体罚?甚至在媒体上报道的那些耸人听闻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会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头上。
我也不例外,也曾担心过,可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就各种脑补那些根本没发生不存在的事实,更不应该因此投诉。这种不信任,投诉,图一时痛快,将对老师的信任和孩子的处境置于尴尬的境地,百害无一利。
5 我行我素型
这类家长多为高知,有一定文化修养,爱学习,对育儿有自己的看法,不盲从长辈和老师的意见。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计划,并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按计划执行。无论老师怎么说,自己的娃自己清楚。所谓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指挥。
凡事都有一个度,从好的当面说,这类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不盲从,不跟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是孩子的幸运。
当然也有在育儿方面过于自信,对其他人甚至老师提出的建议置之不理。与这类父母接触时间长了,老师往往会放弃沟通的欲望,从而失去了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间。
我身边并没有发现比较奇葩的家长,不过那些活久见的老师们倒是领教过。我不由感叹幼师的不易。
到底我们该成为哪一种家长呢?做到尽量配合老师的教育方式就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了吗?不,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全听老师的就错了!
我家郭小唐性格开朗,胆子不大却很调皮,在班里第一个不守纪律的肯定不是他,但是如果有一个挑头的,他能比人家窜得还高,还能玩出新高度来。这让他三天两头挨批评,以至于对去幼儿园产生抗拒。
我去找老师聊过这个问题,老师的意见是孩子调皮不遵守纪律,总要批评教育,以此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建议我,不要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来巩固教育成果。
儿子调皮我是有体会的,关于教育方式,我却不能全盘肯定老师的做法。在跟郭小唐长期的斗智斗勇过程中,我摸索出一套适合他的方式。
像郭小唐这种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早早就“不听话”了。你指挥他往东,他偏偏往西,还瞅着你一脸得意的说:这是我的人生!(我猜这句话是从哪个动画片上学来的,不过用起来很得心应手。)
对待这样的小大人,强迫和命令只能导致他更加逆反。我自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在我父母亲那个年代,孩子必须听话,他们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偏偏我吃软不吃硬,这一套完全没用,固执的坚持自我,直至戴上了一顶叫做“叛逆”的帽子。
我当然不能去指正老师的教育方式,老师追求的是在她经手的这个教育阶段,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的教育目的,而家长更在意孩子长期的健康发展,因此就会出现主要矛盾一致,次要矛盾相左的情况。
在关注和纠正孩子行为时,我们必须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关心孩子的想法。在教育中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被尊重,这才是摘下“叛逆”帽子的最好方式。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最直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什么类型的家长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最好的父母是孩子眼中尊重他认可他的父母,而不是老师眼中的配合老师工作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