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书《真原医》,倒是很适合现在这此起彼伏的疫情。这本书读了几页就想到了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当魏文王问他,他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好时。扁鹊的回答谦虚有礼,令人深思。他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可为何最有名的反倒是他呢?扁鹊解释道,大哥是在病人还不觉得自己有病前就可以看出端倪,铲除病根,这厉害技术,只有家里人看得出,难被外人认可,毕竟大家都是生病了才去找医生。二哥呢,主要是在病刚开始时药到病除,症状不太明显,病人也没那么痛苦,大家都觉得他只是治小病很灵;我呢,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病人很痛苦、家属很着急时,我用针甚至手术来治病,病人得到缓解或治愈,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我才名闻天下。
听起来是一番谦虚的说辞,却从侧面印证了“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的重要性。这两年,疫情兜兜转转,岁月盛衰无常,今年5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南山爷爷说,这是防控战略前移。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开启了大环境预防时代,不仅是从医学层面来预防,而且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的紧密配合,全面达到大环境预防的效果。
《真原医》所倡导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理念,预防、养生、身心灵和谐喜乐,才能构建整体大健康环境,从而让机体拥有良好的自身管理能力和自愈能力。初读这本书,觉得有点儿玄乎,就觉得什么身、心、灵?这跟医学有什么关系?莫不是个大骗子?读得再深入些又觉得,管他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继续读,觉得,也许这才是未来的医学方向。中西终将合璧,走向整体医学,互补对方不足,而非互掐不止、彼此不屑、无尽细分。
这本书的作者杨定一,是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双料博士。他19岁拿到医学博士后,接着又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21岁拿下生化博士,创下该校两年拿下博士学位的记录。按说这样背景的人,不该会写一本这样似乎有点儿“玄”的书,毕竟这对自己之前所学的科学知识是有所挑战的。但正如他夫人在为他这本书作序时所说“困难从来无法阻挡定一的求知欲望。西医无法提供答案,他则从不同角度切入。”融合哲学、宗教、医学、数学、物理科学等,真理也许就是这样惊世骇俗。PS:杨夫人所做的序,感觉真是撒好一把狗粮,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大概是木棉与橡树的爱情。
有点啰嗦了,简要分享三个观点。
转变心念,恢复健康
想到他夫妻二人是携手心灵相通的灵魂伴侣,心态自然是平和喜乐,这平衡的生活模式,是恢复健康的关键。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心态一定要好,要平和。如何做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看世界的角度等,凡事朝着让自己平静安心的角度去推进,准没错。一日二人相伴的温暖喜乐,即是如此。
整体疗愈,中西合璧
想起西医朋友看不上中医慢到吐血的疗效,和中医朋友看不上西医遇事只知切切切的逃避退让心理,才觉得本书作者才是医生的典范。至于未来是否真能实现他所说的中医西整合的大趋势,且就拭目以待吧。我倒是期待的,毕竟各有千秋,各有利弊,谁也不用瞧不上谁,对人体长远利益好才是王道。三餐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大豆等碱性食物(占到80%),听起来跟普通鸡汤和健康常识差不多,不过人家用科学知识解释给你听了,你是不是信奉一点?
规律运动,内外兼修
推崇瑜伽、太极、体操、气功等运动。据说这些古老的东方运动,运用了“螺旋”运动原理而活动到身体全部关节。运动时会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身体会获得舒适和愉悦。
就简单说这几个吧。为什么说这么少?因为很多道理你或许都懂,不过是一日三餐,因应四季。很多时候不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做,而是你觉得,这样做未必真能取得你想要的效果。而这本书就在于用科学分析向你科普常识,让你相信,你这样做最终必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只有你从内心认可了鸡汤和常识并践之如常,它才能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