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印象深刻。初中时,语文成绩平平,高中时语文老师有一段时间实行特殊的作文训练方式,就是每天选一篇美文,作业是读完并写不少于八百字读后感。我们一般是当晚完成,第二天语文课老师会选几个人朗读自己的文章。偶然一次,被老师给予了极大认可之后,这种成就感荣誉感之类的东西就一直推动着自己,尽力去做到更好。为此,多读了好多书,并准备了厚厚的一个本子,认认真真的记录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那个训练持续很久,自己也绷紧了那根弦不敢放松。然而,08年奥运会,高中多放了一段时间假,可以说,沉浸在赛事中,学业完全荒废。开学后,再一次朗读后,我清楚的记得老师的点评。写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只要松懈,那结果显而易见。他看了看我,眼里有种怒其不争,说了五个字,泯然众人矣。
大学毕业找工作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倒是沉得住气,没少往图书馆跑,各种书读了不少。在中外小说里体味人物与命运的较量,感叹生之神圣;在记者访谈里看到不同的人生百态,学会客观与理智;在历史变迁中洞察时与势;在随笔散文中看见闲适与鞭笞……那是焦虑全无的一段时光,至今仍能为那种充足感怀念不已。
现代人普遍焦虑,而读书是缓解这焦虑的良药。当你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情绪焦灼无法找到发泄口,感觉事事皆不如意的时候,不去先去选一本能读的下去的书,坐下来,安静读完。之后,或许你的现实问题没有解决,但你的心境说不定早已豁然开朗。
读书的人,自带一种灵气。那是因为,读过的书,全化作了骨血,浸润着他的生命。
读书有什么用?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