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废掉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为皇帝?

董卓废黜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汉献帝)的行为,是东汉末年权力斗争的关键转折点,其动机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权力合法化需求

1. 利用灵帝遗命

汉灵帝临终前曾属意刘协继位,董卓以“正本清源”为命,宣称刘辩继位不符合先帝遗至。此举既为废立行为披上法理外衣,又通过拥立刘协获得“定策元勋”的政治资本。

2. 消除外戚掣肘

刘辩之母何太后及其家族势力(如大将军何进)长期把持朝政,而刘协生母早逝且无外戚背景,更便于董卓操控。废立后何太后被逼自尽,彻底扫清权力障碍。

二、政治试探与威慑

1. 测试朝臣反应

通过挑战皇权神圣性,董卓观察群臣对废立事件的反应,以此识别异己并巩固权威。成功废立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沦为军阀工具。

2. 建立个人权威

董卓以"董太后族人"身份自居,借外戚身份辅政,将刘协变为傀儡皇帝,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现实利益考量

1. 控制年幼皇帝

刘协(9岁)比刘辩(17岁)更年幼且无政治经验,便于长期操控。刘辩被废后仅一年即被毒杀,印证董卓对潜在威胁的清除

2. 凉州集团利益

董卓代表凉州军事集团,废立行为实质是地方军阀对中央政权的武力接管,为后续迁都长安、纵兵劫掠铺路。

四、历史评价

该事件标志着东汉名存实亡,开启三国乱世序幕。刘协虽为傀儡,但因其"正统"身份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象征。董卓的权谋虽短期得逞,却加速了自身覆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