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学毕业的第三年,我非常幸运的因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有了人生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向外界借钱的机会。
在正式借钱之前,我做了一个大排查。贷款买房的不能借,新婚的不能借,怀孕的不能借,收入一般租房住的不能借……排查了一圈后,发现能借钱的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于是向剩下这几个在我看来能借给我五千块钱的人发出了求助,事实却非常打脸,除了我的大学舍友,剩下的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没有回应一个字那种。
这件事当时对我有所打击,印象深刻。但也出现了一些转机。那天因为工作问题请教一个大学同学的间隙,聊到了这点,我只是稍作不解简短的说了几句,他接着问,你需要借多少?我说五千吧,他哈哈一笑说我以为多少钱呢,给我卡号吧。两小时后就收到了他的转账,那一刻我非常感动,那时候网银还不普及,他在东北,零下二十来度去柜台给我转账,我甚至连一句感激的话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太意外了。
现在想想,这个同学在男生里也算比较正直的人,一进大学我反串了白毛女那个话剧,还在系里拿了二等奖。后来四年发生了很多事,我们的关系不远不近,而我给他的评价始终有一条,富家公子的傲慢,这个定义虽然有失偏颇,但是确实是当时的直观感觉。其实现在想想,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来的不屑太正常了,况且他那时候对我们也确实不错,从家里带来的进口零食也不忘跟大家分享,他爱表露真实的情绪证明他不虚伪,虽然还是觉得他优越感强。再后来就是因为十年聚会联系了一下,聊起了大学时候的事情,那次颠覆我固有思维的聊天使我想起一句话,一切交给时间评判。
还有一位同学,是我一开始排除法的时候第一个排除的,因为他贷款买了房,结了婚,爱人也有孕在身。然后有天晚上我接到了他的电话,大概就是听说我要借钱的事情,我紧张的说,不不不,打死我也不能要你的钱。他说没事,你借的不多,我可以周转过来,一通说教,还告诉我千万不要把不借我钱的人想的怎样怎样。大致意思就是开导一下我不要多想,顺便帮我一下……
借钱事件从始到终持续了不到半个月,最后借到的钱也没用上,悉数返还。对于给我意外关怀的两位同学,我肯定永生难忘。对于我的搭档喜儿,如果还有机会见他,请他吃拉条子就行了,顺道再听他直言不讳的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哈哈。对于第二个同学,在他生意赔了很多钱后,我好像是同学里唯一借钱给他的人了,借出去就打算不要的那种,这点上我也感谢老秦的开明和理解。当然,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大学舍友,她节约的本性使我每次有求她都必应,永远是小金库般隐蔽又踏实的存在。
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几点:第一,在不影响父母养老的情况下,父母的钱是可以拿来用的,不要瞎逞强;第二,能不假思索不问缘由的借钱给你的人其实非常少,基本都是相识于微时的同性朋友;第三,异性朋友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有多年的情谊和信任外加各自的配偶也都相识;第四,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借朋友的钱,一是缩减欲望,二是利用其它借贷渠道;第五,知恩图报,不欠人情债……
其实比起借钱这件事,钱本身就是个自带话题的热点,有机会应该单纯的聊聊钱这件事,嗯,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