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建军进家门的声音响起,从小到大养成习惯,看见或看不见,他都要喊。
张书贤慢悠悠带着两孙女从房间出来。
建军走上前,高兴中带着神秘对张书贤说:“妈,我们这马上要拆迁了。”
张书贤关心的问:“你听谁说的?”
建军说:“门口刚才贴通知出来了,很多人都在看呢。”
张书贤接着又问:“通知上还说什么?”
建军说:“人多我没看,就知道是要拆迁了。”
张书贤瞅一眼宏军说:“你这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看清楚?”
接着又说:“你带好她们两个,我出去看看。”
说着把两个孩子交给了宏军,大步向院外走去。
张书贤一路上,心里是五味杂陈,有喜有忧有不舍。
想着当年从部队大院,来到市委大院,张书贤在这个院内生活差不多有二十年了。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这二十年发生了多少变化?
孩子们的成长成家,王诗远的离开,一一在脑中闪现。
想到孩子们,张书贤心里是欣慰的,孩子们没有大的成就,在各自的工作中敬业爱岗,也作出了成绩。
生活中与人相处尊老、爱幼、与人方便,助人为乐。
想到了王诗远,张书贤不免心中一阵酸痛,这种痛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有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总是能触动它。心中会有一些遗憾,好日子刚开始,你怎么就走了呢?
在回忆中,张书贤来到了贴通知的地方。
大家议论近三年的拆迁工作,今天终于尘埃落定。
通知上说正式拆迁将于下周开始,会有工作人员去各家了解、统计数据,具体方案工作人员会当面告知。
看过通知,张书贤高兴几天,就陷入了烦恼中。
张书贤朝思暮想考虑,是拿两套房子?还是三套房?
拿两套房子,原房面积换两套,经济上宽松,就不用再加钱了。
拿两套房子,伟军、建军就能住上新房。
长雁去年有新房,只有长霞还住六十平米的老房子里。
如果拿三套,伟军、建军和自己各一套,这样最好。
转念一想,三套房要补差价,钱是个大问题,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这样的想法每天都在张书贤脑中转,就如电影过片一样,来来回回重复的放,折磨的让她头疼。
晚上,张书贤一个人躺床上,想着想着就又想起了王诗远。
心里默默念道:老王啊,你说我该怎么办?你要是还活着,这都不用我考虑。
想到这张书贤又难过起来,心中一酸、老泪纵横顺着眼角流过面颊,滴落在枕头上。
这样的情景,自从王诗远走后,张书贤碰到为难的事,总是一个人这样扛着。
她不想让孩子们和外人看出来,就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的落泪。
时间一天天过去,工作人员也要拿最后的结果。
这天工作人员又来到家中,对张书贤说:“张姨,你家的房子,厨房,面积都量完了。院子,包括树啊花啊都算在补偿里了。如果拿两套还可以拿大一点的,三套就要加钱了。”
张书贤一边听着工作人员说,一边忙着倒水给工作人员。
她把水给工作人员说:“小李,后面几家都拿几套啊?”
小李接过水杯说:“他们大部分都没多拿,这样就不用加钱了。”
张书贤只顾自己想事情,没接小李的话。
小李喝了一口水说:“张姨,老王科长生前对我们大家不错,我觉得您要是有经济能力可以拿三套,老四老五各一套,您自己也可以住一套。”
王诗远活着时,对科里有困难的同志,能给予帮助,特别是对农村的同志,更是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小李就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有一年科里要精减人员,有位局领导要将小李辞退,把另一个领导的亲戚招进来,王诗远顶着压力,把小李留下。
后来小李知道此事,过中秋节从老家带两只公鸡给王诗远表达谢意,王诗远批评了小李,并坚持不收礼。
张书贤看着小李红着脸,不好意思站在院内,就从家中拿出两瓶酒对小李说:“我把鸡收下,你把酒带回去,下次别在拿东西来了。”
张书贤打破了僵局,给小李留了面子。
现在小李已经转正成为正式工人。
“张姨,您是要两套还是三套?”
张书贤被小李从回忆中叫醒,对小李说:“还是两套吧,两套大家经济上都轻松点。”
小李又问:“那您到时和谁在一起?”
张书贤说:“到时在说吧。”
又闲聊了一会,小李又对张书贤说:“张姨,您看这样行吗?我先给您登记三套,到时不要就算了。现在是要买房人多,房子少,拆迁户根据您现在的条件是可以拿三套的。”
张书贤想想也是,就对小李说:“那就填写三套吧,谢谢你提醒我。”
几天来张书贤又在想:拿三套房,要缺十几万块钱,到那里去弄啊?
一份钱难倒英雄汉,这可是十几万啊?
朝思暮想、挖空心思张书贤也没想出办法。
在想钱的同时,张书贤又想到,现在家家都要住新房了,只有长霞还住在、六十几平方的旧房子里。
想着想着,大概是母爱的神奇,张书贤突然想到:我可以和长霞一起住,让长霞出一半钱,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第二天,张书贤就打电话给长霞,让她回家一趟,说有事商量。
第二天长霞回家,母亲把她的想法说出来,问长霞如何?
长霞对母亲说:“我没问题。妈,您把想法先和四弟五弟说说。”
母亲十分肯定的说:“这个我会处理好的,对孩子们公平是我们家法宝。”
张书贤终于想到了办法。
三套房子,伟军一套,建军一套,长霞和母亲共有一套。
长霞拿出一半钱,补给老四老五,解决他俩资金不够。
这件困扰张书贤的难题迎刃而解,压在她心上的大石头搬走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当真金白银拿出去买房时,建军又变挂了。
市委大院拆迁房,一千五百元一平方,郊区的房子每平米九百多。
建军看中了郊区的房子,算了一下账,手中的钱可以在郊区买个八十平住房,还可以卖一间楼下十几平的门面房。
张书贤刚过几天开心日子,建军又让张书贤睡不着了。
建军想着的是投资加居住,张书贤考虑的是,孩子们住一起,她可以帮着接送孩子,相互照顾。
另外,其它单位开发的房子,质量问题无法预判。
市政府开发的房子,质量有保证,就算有问题,大家都是熟人好解决问题。
一个要买郊区的房子,一个不同意买郊区的房子。明里暗里相互较劲,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天张书贤又对长霞说:“你去劝劝建军,两个人都上班,到时候他俩有事,孩子谁接?”
长霞在母亲家吃完饭,来到建军房间,了解他是如何想的?
建军想法非常简单:住上新房,楼下门面房可以出租,每个月收点租金,补贴家用。
长霞把母亲的话学了一遍,劝说还是解决眼前问题,孩子上学的接送问题,建军没同意,长霞劝导失败。
长霞要走的时候,建军对长霞说:“姐,你那天休息,我带你去看看房子。”
长霞答应建军,休息会去看看,帮他把把关。
张书贤见建军没能改变主意,又打电话给武军,让他打个电话或写信劝劝建军。
张书贤为了儿女操碎了心。
到了约定的日子,长霞和建军来到了效区的楼盘处。
楼盘的占地面积很大,有三四十幢房子,两种结构,西面、北面、南面靠着马路,一楼为门面房,二至六楼为住宅,小区内其它一至六层全是住宅。
建军带着长霞在路南边一楼的门面房停下。
建军对长霞说:“大姐,就是这间。”
长霞、建军双双停下,从自行车上下来。
架好车、长霞随着建军进室,门面不大十几个平方,位置也不错,靠近小区大门处。
接着建军又带长霞来到小区内,小区内正在建设中,到处堆的砖头、沙石、钢材之类。
长霞来到了二楼,空荡荡的房间里,一目了然。
长霞看了一眼,对建军说:“面积还行,够住的。但是房子布局结构不好,特别是这根房梁,挡在这太浪费地方,又影响美观,我是没看中。”
建军一脸无辜,眼中失望对长霞说:“我也是觉得设计有问题,这个梁柱确实影响美观。”
接着又说:“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早就交钱了。”
回家的路上,长霞又夸大其词、借题发挥说了很多沷冷水的话。
长霞又担心的对建军说:“这里没公交车,路口也没红绿灯,如果让妈来接孩子,路上真的不安全。我俩来一次都要一小时,你说妈来接一次孩子有多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