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有“穷寇莫追”的说法,也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说法,看似矛盾让人费解,但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穷寇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强调的是讲究方法,避免鱼死网破的结果出现,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暂时放弃来换取最后获得。其实,这讲的就是生活中要善于“欲擒故纵”,和我们常说的“舍得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看似是一对矛盾,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老话曾说“狗急跳墙”,就是说把敌人逼急了,他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还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甚至因此衍生出“围三缺一”等战法。可见,古人对“欲擒故纵”是很有研究的,而且通常是春风化雨中就达到了目的,其中最经典最不着痕迹的案例就是晏子劝服齐景公。
春秋时期,晏子因为贤能而被齐景公委任治理东阿,结果不到3年就被人告了。齐景公把他召到宫中,准备处罚他。晏子就说:再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改弦更张,换一个方法治理东阿,保证没有人告我,而且如果3年后还治理不好,情愿以死谢罪。于是,齐景公给了他一个机会。
3年以后,东阿果然被晏子治理好了,而且齐景公身边的人都说晏子的好话,于是,齐景公准备奖赏他,但晏子却坚决的不肯接受。好奇的齐景公就问原因,晏子说:从前我治理东阿,后门全部关死,贿赂根本没有,而且池塘里的鱼都造福穷人了,没有一个人挨饿,但你要治我的罪;后来我治理东阿,大走后门,大行贿赂,加重老百姓的税赋,搜刮来的财富不入国库,都孝敬你周围的人了,池塘中的鱼也分给了权贵之家,虽没有人向你说我的坏话,但东阿百姓实实在在的有一半人在挨饿,你却反过来要奖赏我。我这人傻,治理不了东阿,你还是另找贤人吧!
就这样,没有激烈的交锋,君臣也没有产生嫌隙,齐景公让晏子继续治理东阿,并让他参与治理国家。3年后,齐国大治。
其实,晏子说服齐景公采用的方法,就是欲擒故纵。刚开始,晏子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在东阿实践,虽有成果却引来了众多非议,甚至导致齐景公产生了处罚他的念头。但是,他没有据理力争,也没有退隐山林,更没有以死明志,而是采取了“纵”的手段,暂时放弃自己的治国理念,遵守官场的潜规则,因此获得了权贵的认同和齐景公的赞赏,并最终用结果说话,赢得了齐景公的信任,在全国推行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弯道确实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比如堵车时,提前绕绕路反而能更快的抵达目标。这,何尝不是“欲擒故纵”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