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周海中
我们学习英语,常常容易陷入到一个“重积累,轻思维”的误区里去。不可否认的是,学英语,或者说学任何一门语言,包括我们的母语,积累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却很容易走入到过于重视积累的死胡同里去,转而忽视了语言学习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思维。
大多数人是怎么学英语的呢?突出一个字:“背”!
背单词,背句子,背范文。只要背的多,分数自然高。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实践也检验了英语好的人,通常是那些认真背了很多东西的人。
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的“背”,绝对不是那种一遍一遍重复的机械式记忆,而是在背诵的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这一点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真真切切地进行着。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他们非常勤奋,非常用功,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到机械记忆一般的知识(单词,语法)上面,可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却收效甚微,于是很容气馁,怀疑是自己太笨,记性太差,根本就不是学英语的材料。畏难情绪,消极思想由此产生,然后就患上了一种“看到英语就头疼”的病。
劈材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是没有掌握方法的后果。
学英语,在我看来,有句话是再适合不过了: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积累需要苦干,思维则要求我们要进行一些巧干了。
要知道,思维是实现英语知识向英语能力转化的桥梁。如果说我们积累的知识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思维就是将这些珍珠贯穿起来的丝线,如此才能成就光彩夺目的珍珠艺术品。
马克思主义说,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意识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这也就意味着,思维是学好语言必须进行的活动。
我们早就习惯了母语,也习惯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初学外语的时候,如果我们要用外语说话,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往往先要用汉语把要表达的意思组织好,然后再翻译成外语。外语的教学过程往往也是在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初学的时候这么做无可厚非,甚至是必须的,你学一门外语的时候不可能上来就直接能用外语进行思维,除非你真的是语言天才。
但是,如果经历了初学阶段,大概是高考完之后,如果还是未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那么,你的语言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因为如果你需要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的话,你的阅读和理解速度就会很慢,而且,你很容易说出写出“中式英语”来。
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记忆所带来的知识积累,我们还需要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仅从记忆库中调出相关的知识,还要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表达,如何选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平常的学习中注重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学习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总是想当然。这一点会贯穿我行文的始末。这里先大体说一下。
- 英式思维,是写实的思维,中式思维是写意的思维。
这一点,从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可以看出来。西洋画注重写实,中国画更强调写意。
写实写意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抽象,我们可以说得更直观一些,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一个特征——精准性。就是说,英语在表达上更加细致,而汉语则偏向于整体。所以西方人喜欢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更喜欢集体;欧洲有许许多多的国家,中国则在大多数的时候处于统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几乎是一致的。
我们这里当然只谈语言。下面举例说明。
例1:
汉语说“大家好”,用的是“大家”这个整体概念,同样的意思,英语说的是“Hi everyone!”everyone其实是“每个人”,虽然,对每个人问候,合起来等于对大家问候 ,但毕竟称呼上还是有不同的着眼点。很多初学者,分不开这个事情,汉语的思维根深蒂固,每个人,那不就是很多人嘛,以为everyone是复数,后面就用are来搭配。但是,在英国人眼里,everyone其实是单数,因为是“每个”人,具体到了每一个“个体”。
例2:
英语的名词前面通常都要加冠词,没有冠词就要加物主代词或者使用复数形式,不然,那个名词基本就可以判定为专有名词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为了精确。英语必须要以某种方式使这个名词确定下来,是专有名词还是普通名词?特指还是泛指?单数还是复数?
汉语:我要去书店买书。
英语: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to buy a book.
例3:
地点的表达。外国人是先说小地点再说大地点(由点到面),中国人是先说大的地点再说小的地点(由面到点)。
比如: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
英语:新街口、南京市、江苏省、中国
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初学英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老外的思维在这点上很荒唐和混乱,完全是在胡闹嘛,哪有这么表达的?可是,这样表达其实也有一定的好处,是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一个明显区别。
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表达呢?还是前面那个原因,英语喜欢精确到“点”的思维,所以他们总是把重要的精确的东西放在前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假设说,有人在新街口搞了一个大新闻,显然这个大新闻直接相关的地方是新街口,所以英国人报道的时候,先说新街口,然后再补充说是南京市的新街口,不够的话再补充内容。这就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先关注直接相关的、具体的信息,然后向外扩散。 而我们的报道则是先从大地方入手,南京市,再精确一点,新街口。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是从整体到局部。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我们的文化让我们趋向于统一,而欧洲,如你所见,长期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
- 中英文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在句子的结构上,是修饰语的位置问题。
英语思维,先说主谓宾这样的骨干部分,然后再说定状补的辅助成分,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外的思维“直接了当”的特征。先把主要的直接相关的东西亮出来,再补充其他的东西。
比如,中文说,“桌上的那本书是我的。”英文是怎么说的呢?
The book on the desk belongs to me.
on the desk 作为the book 的限定词,它放在了后面,但在中文里面,这样的限定词通常是放在前面的。
这种修饰、限定成分后置的情况是英语的常规表达,在定语从句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同样是上面的那个句子,我们可以改写成定语从句的形式:The book which is on the desk belongs to me.
which is on the desk 作为定于从句,修饰book,这里book称为先行词,顾名思义,就是走在前面的词。英语的习惯是让中心语走在前面(先行词),然后跟出修饰限定的成分(定语)。
在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里面,定语通常都是前置的。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当中,定语后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3、在时态上的差异。
英语的时态和语态问题,一直很让人头疼,尤其是时态,英语的时态太精确了,比汉语实在精确太多。
所谓时态,其实就是“时间+状态”,时间有过去、现在、将来,状态有一般、进行、完成,时间和状态组合,就成为了各种各样的时态。在汉语里面,我们对时态的问题是比较模糊的,甚至说我们有些时态区分得并不那么清楚,因而学习英语时态的时候常常觉得比较费劲,但是没办法,要想学好英语,时态是一个没法绕过去的坎。因为时态在英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出来英国人对于时间和状态的精确判断,掌握这种精确的时态思维对我们理解事物是有好处的。大家需要在时态上面多下一点功夫。
最后说两句,我希望大家在学英语的时候,不光光是学会一门语言,还要顺带学会一种思维方式。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异比较大的语言,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的差异,故而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上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至于哪种思维方式更好,我们无法判断,只能说各有千秋。可以明确的是,思维没有民族性,因为人类大脑的结构是一样的,而作为人类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自然也都是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民族的区别,只是思维的方式有不同而已。
打个比方,地球上所有的民族,住在名为“地球”的这样一个房子里。然后,每个民族都想认识这个世界,于是他们都开了一扇窗,每一门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正如我们可以借助别人的窗户来观察世界,我们也完全可以学会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世界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学会了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会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英语思维就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为我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将会改变你的知识结构,优化你的思维方式,扩大你的只是存储,并且,你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都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不是把英语仅仅当做一门语言,或者说知识课程来学习,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吧,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还是一个思维的工具,一个认识世界的工具。
目录:英语单词的秘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