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我凭什么脱颖而出?
这让我想起了高考的学子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在读书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也学习了一样的阅读方法,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些就上了清华北大,有些只进了三流的学校。
难道是学习方法不对吗?
还是老师教的不够好呢?
我觉得都不是,如果是方法,高考的那些老师们,多年的教育经验,应该比我们晨读的三星读书法,会更加多变,通切实际一些。
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平为了摆脱那贫瘠的大山里,知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农田里干活,一有空就拿出书阅读,在学校每天只吃一个黑面馍,也坚持把学业念完。
我想,这应该不是读书的方法,而是一种内心对读书的一种渴望。
今年高考刚结束那会,表弟打电话来说,想出来工作,我问说,咋不读大学呢?
他跟我说只考了400来分,我说,你是猪吗? 满分750,你只考了400来分。他说上课听不懂,很多答题不会做,导致落下了很多。
这是老师教的不好,还是你没认真听呢?
他无奈的摇了头,上课听到不懂的地方,也是略过,跳过,不敢去提问。(难怪学不会,学不懂,不懂要问啊,真是猪啊。)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看书的时候,遇到内容生动,富有感情的时候,一般都可以吸收,读的很心情愉悦。
到了学以致用类书籍的时候,看一会,就觉得看不下去,或者没耐心看了,因为书里面的道理都生硬,方法执行起来需要耐心,就像发酵的酒,需要时间去沉淀,很多人却等不到陈年老酒的时候,就放弃了。
好在表弟,在家人的劝说之下,放下了高考后内心的那份沮丧,重新回到了大学的校园。
古代有孙敬悬梁刺股,只为了发愤图强的读书,十年寒窗苦读,为了考取功成名就。
然而,最好的方法,却是小孩子教出来的。
我家小侄女每天7-9点都自觉性的在家里把课本的作业做完,把今天上的课,读的书,重新复习一遍,做好记录,看哪里不会,把遇到的问题都做上记号,隔段时间,再拿出来复习,是否学会,还是会忘记。
到了9点后,就拿起我给他买的童话世界,儿童故事,自己在床边阅读,从小养成一种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大人的阅读习惯,大多掺杂了手机,微信,它们所带来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内心难以平静。
再好的阅读方法也没有实用,放下手机再去阅读,三星阅读法就可以学以致用了。